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三峡》试讲稿(逐字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三峡》试讲稿(逐字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三峡》试讲稿
【试讲课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试讲稿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中学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三峡》,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自古以来三峡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处。

想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和三峡有关的诗句呢?
你举手了,请你来说说。

你想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是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请坐。

第三组的同学,你心中似乎也有答案,快起来分享吧。

嗯,“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这是来自陆游的《三峡歌》,你的知识积累非常丰富。

除了这些诗句,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

二、初读课文
走进一篇文章,第一步是走进作者。

哪位同学能结合课前预习,为大家介绍作者郦道元?
黄衣服的女生,请你。

你说郦道元字善长,是北朝时北魏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嗯。

回答问题的语言很简洁。

谁能帮她补充一些?
同桌来试试。

你说郦道元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在两位同学的描述下我们认识了一位行走于山水之间的才子,那作者在三峡到底看到了怎样一幅美景呢?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自己划分节奏。

好,开始吧。

读书的声音小了,看来老师的任务都完成了。

这篇文言文共有四个段落,我们请两位同学合作读。

第五排的男生,请你先读第一二自然段。

嗯,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
声音比较大,较为流利。

哦,你听到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沿溯阻绝”的“溯”应该读第四声。

看来你养成了仔细听的好习惯。

来,我们一起把这一句再读一遍。

再请一位女生接力,你自告奋勇,请你。

嗯,字音准确且清晰,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再拉长一些会更好。

请坐。

两位同学的朗读各有特点。

下面老师把这篇文章的正确节奏划分出示在屏幕上,大家参照调整自己所划分的节奏,之后同桌互读互评。

经过同桌互读互评大家一定都能把这篇文章读好,那大家一起来试试,这次老师来当评委。

嗯,字音准确,节奏停顿合理,很有韵味,都请坐。

三、析读课文
郦道元是通过对三峡的景物描写来展现三峡之美的,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三峡景物的句子,品味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之美,给大家8分钟的思考讨论时间,开始吧。

好,时间到。

飞翔组的同学早已做好了回答准备,请你们先分享。

你们分享的是这一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句话主要描写的是三峡的哪个景物?
没错,这是对三峡的山的描写。

那这句话体现的山的什么特点呢?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你用了两个成语来概括,非常不错。

三峡可谓峡长山高,气势雄伟。

作者郦道元用了哪些词准确的表现这一特点
呢?
你找到了:连、重、叠。

文中还有,再仔细想想。

是的,还有无阙、隐和蔽。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能看到三峡两岸连绵不断的高大的山脉。

找到了山的特点,我们再次观察这句话,想一想作者用上了什么写作手法?
嗯,正面描写,也就是我们刚才找出的作者描写山的关键词。

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是什么手法?
一下子想不出来,没关系。

同桌你来补充。

没错,就是侧面描写。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句话没有写山,却从侧面体现了山的高大。

你很会思考问题。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更加能够体现山的高大连绵。

眼见为实,我们看个视频感受感受。

视频中呈现了三峡的星塘峡、巫峡、西峡等主要景观,它们各有特点,作者却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用意何在呢?
你认为这样可以直接明确突出山“连”而“高”的特点。

的确,三峡的山虽然多,但“连”和“高”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山势的总特点。

结合下文想想,这样写还有什么好处呢?
你说可以做铺垫。

嗯,可以说的更准确些,为什么做铺垫?
没错,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了的四季景色做铺垫。

老师轻轻一点拨,大家就明白了,说明领悟力很高。

你们的分享很精彩,说明小组合作很认真,值得大家学习。

说到三峡的水,大家很快能发现,作者是按照季节来描绘的。

可是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江水,而要先写夏季呢?
你猜是夏季的江水有特点,最值得写。

那就请你们组来给大家分享三峡夏季的江水。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作者描写夏季江水的语句,体现了什么特点呢?
嗯,水势迅猛,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正是这个“疾”字。

“疾”就是快的意思,水流快到了什么程度呢?
是呀,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这句话中有什么修辞手法呢?
反应很快,就是夸张,水的流速一天可达二千里说明流速快。

水流还快到了什么程度呢?
嗯,你说比马的速度还快,也就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水之疾。

感谢胜利组的分享,希望你们在学习上也能持续这种迅猛的势头。

作者笔下的三峡山势雄峻壮美,江水奔腾凶猛。

为什么他能把三峡描写的如此美丽多情呢?
语文课代表,你举手了,请你。

是的,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且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看来你已经掌握了景物描写的一种方法。

请坐。

倒数第二排那位同学,别犹豫了,快起来说说。

你认为描写景物的时候应该发挥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这个方法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你的回答很有意义。

请坐。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次朗读课文。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咱们先上到这儿。

这节课我们感受三峡山的连绵与高大,体会了夏季三峡江水的奔腾之势,领悟了景物描写的方法。

下节课我们接着走进三峡。

请大家课后去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现在的面貌。

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以上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请问可以擦掉我的板书吗?
【板书设计】
三峡
山{ 连绵高大
水{ 奔腾湍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