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谢罪B.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颁发D.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表现优异正确答案:A解析:B项,“善”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C项,“颁”是通假字,通“斑”。

D项,“突出”是古今异义词,“突然出现”。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臣乃得有以报太子B.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D.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正确答案:B解析:B项,则:连词,相当于“那么”。

A项,乃:副词,于是,相当于“就”;第二句是副词,相当于“才”。

C项,之:助词,的;第二句为代词,指荆轲。

D项,以:连词,相当于“来”;第二句为介词,相当于“按照”。

3.对《赤壁赋》中相关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豪情。

B.文章第三段中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酒酣歌罢,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琢磨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与天地”。

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故选A。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观的描绘,欲扬先抑,为下文作反面铺垫。

4.阅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选段,概括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正确答案: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目的,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慎行论行不可不孰。

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

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

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之。

王已夺之,而疏太子。

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

齐晋又辅之。

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国人说之。

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饮令尹酒。

”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於子之家。

”郄宛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及飨曰,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

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

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令尹使人视之,信。

遂攻郄宛,杀之。

国人大怨,动胙者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

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

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

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不可不孰孰:深思熟虑B.害太子建,欲去之去:除去、去掉C.屏王之耳目屏:摒弃、撇开D.以说其国说:取悦、讨好正确答案:C解析:屏:遮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不足以辱令尹不让,欲以观公子D.为义者则不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正确答案:B解析:B项,而:两句均为连词,表转折,但。

A项,乃:上句,副词,表意外,反而;下句,副词,表相承,才。

C项,以:上句,介词,较为虚化,不译;下句,介词,表凭借,借(此)。

D项,则:上句,连词,表转折,却;下句,连词,表承接,就。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无忌行事阴险诡诈,他劝楚平王夺取太子建的妻子,并将太子安置在城父,是因为他嫉怕太子建而要除掉建。

B.左尹郄宛深受国人爱戴,费无忌便图谋借令尹子常之手来除掉郄宛。

子常听信无忌的谗言,行事不察误杀了郄宛。

C.费无忌连连设诡计杀害了太子建和左尹郄宛,最终害人害己。

由此可见,小人行事一心谋求私利,难有好下场。

D.楚平王被费无忌算计而不自知,导致费无忌迫害太子、大臣的阴谋接连得逞,他行事昏昧,助长了小人的气焰。

正确答案:C解析:费无忌并没有杀害太子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

(2)我且何以给待之? (3)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

正确答案:(1)楚平王为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很美丽。

(2)我将拿什么供奉招待他呢?(3)行动不考虑其中的道义,只知道陷害别人却不知道也会危害自己。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正确答案:A解析:登:考中、中选。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正确答案:B解析:②马文升此处“言无不尽”的话,都是“国家事当言者”。

③指的是“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方面的事。

二者都与“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内容无直接关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正确答案:D解析:不是大盗“不去钧州他的家乡”,而是“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就是说犬盗去了均州,因文升家在,才放弃抢劫离开了。

1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正确答案:(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敢望其项背的。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日:‘呜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