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个案追踪一、卵巢癌的定义:卵巢癌是发生于卵巢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以及晚期出现恶病质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卵巢位于盆腔内,早期又无症状,晚期病变的疗效不佳,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二、卵巢癌的病因:病因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癌症发病外部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子);癌症发病内部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内分泌、遗传、精神因素等),以及饮食营养失调和不良生活习惯等。
多发生于围期的妇女。
35岁以上者多发卵巢上皮性癌,而青年及幼年女性多为生殖细胞类恶性肿瘤。
三、卵巢癌临床表现:1.症状(1)疼痛卵巢恶性肿瘤可能由于瘤内的变化,如出血、坏死、迅速增长而引起相当程度的持续性胀痛。
在检查时发现其局部有压痛。
(2)偶见不规则子宫出血,后出血。
(3)消瘦晚期呈进行性消瘦。
2.体征(1)下腹包块恶性卵巢瘤双侧生长者占75%,而良性卵巢瘤双侧者仅占15%。
(2)腹腔积液虽然良性卵巢瘤如纤维瘤或乳头状囊亦可并发腹腔积液,但卵巢恶性肿瘤合并腹腔积液者较多。
如果恶性肿瘤细胞穿出包膜或已转移至腹膜,腹腔积液可呈血性。
(3)恶病质病程拖延较久者,由于长期消耗、食欲不振而表现有进行性消瘦,乏力,倦怠等恶病质症状。
四、卵巢癌的检查:超检查可明确肿瘤的大小、形态、囊实性、部位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鉴别巨大。
线检查必要时肠道造影可了解肿瘤与肠道的关系,并排除胃肠道肿瘤。
及磁共振检查可了解肿瘤侵犯腹盆腔的范围。
五、诊断1.早期诊断临床如遇可疑情况都应借助于现代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记物检查及早作出诊断,如较久的卵巢功能障碍,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或泌尿道症状,幼女卵巢增大或后触及卵巢,以及原疑为者迅速增大,固定,变硬等等要。
2.定位诊断早期即能触及附件包块者,结合影像检查,定位诊断并不困难。
但一些病例中原发肿瘤较小时即有卵巢外转移而形成盆腔内散在小结节,此时宜选择一些特殊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定性),不应单纯依靠随诊。
3.定性诊断虽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但阴道后穹窿吸液涂片检查,子宫直肠陷凹穿刺液检查及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仍是简便、易行、快速的基本检查。
对可疑病例,腹腔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可以立即明确诊断。
六、治疗方案:1.治疗原则卵巢恶性肿瘤因病理类型不同而治疗方案不同,多用手术治疗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2.手术治疗手术时首先应详细探查,包括腹腔冲洗液或腹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横膈、盆腹腔脏器、盆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的触诊,以进行准确的肿瘤分期。
早期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全面分期手术和保留生育机能的分期手术。
全面分期手术的范围包括双侧附件、子宫、大网膜切除和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对于肿瘤在盆腔有广泛种植转移的晚期病人,主张尽可能做肿瘤细胞减灭术。
3.化学治疗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尤其是上皮癌很早扩散,手术时多数病例已不能清除病灶,而且放疗的效果及应用也很有限,因此全身性化疗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尤其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规范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一些晚期病人,经化疗后肿块可以缩小,为手术时满意减瘤创造有利条件。
4.放射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差别很大,、未成熟、胚胎癌最不敏感,卵巢上皮癌及颗粒细胞癌中度敏感,无性细胞瘤最敏感,手术后再用放疗多能控制。
但由于无性细胞瘤等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为青少年且化疗效果好,腹盆腔放疗的副作用较大,放疗已很少用于卵巢恶性肿瘤。
七、妇科术前护理常规:(一)观察与监测1.新入院病人,应立即测体温、脉搏、血压、体重,并记录,每日测体温、脉搏二次,连续三天。
2.做好入院评估,女性病人评估月经来潮日期。
(二)护理措施1.术前常规检查: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检验:如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输血常规、血型及肝、肾、心、肺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情及身体器官的功能状态。
2、术前准备:(1) 皮肤准备:术前一日沐浴、理发剃须(必要时)、修剪指甲等,并根据手术部位准确备皮。
(2) 药物过敏试验:根据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
过敏试验阳性应在病历上做醒目标记,并通知主管医生。
(3) 胃肠道准备:术前一日通知病人禁食,禁水(一般手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6小时禁饮);按手术部位,范围及麻醉方式,根据医嘱给予不同的肠道准备,并进行反馈记录。
(4) 配血:根据不同手术情况,按医嘱备血。
(5)阴道准备:术前遵医嘱阴道擦洗BID三天;术前晨阴道准备:阴道擦洗动作轻柔,擦洗后用干棉球擦干,宫颈及阴道穹隆涂1%龙胆紫 (6)术前健康教育:如练习床上大小便、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等,评价落实执行情况。
告知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可能留置的氧气导管,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胸腔引流管等的重要性均作详细介绍(7) 休息:保证病室安静,各项治疗操作动作轻柔,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睡眠环境,睡眠欠佳者可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眠药。
3、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细致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以通俗易懂得语言,结合病人的病种,做好解释工作。
八、全麻护理常规:(一)观察与监测:1.监测脉搏、血压、脉氧,每30分钟一次,直至平稳(至少4次),并详细记录。
2.观察神志、呼吸及恶心、呕吐情况,有异常及时汇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二)护理措施:1.卧位:病人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中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清醒后根据病情取合理卧位。
2.饮食:术后按医嘱给予相应的饮食。
3.躁动护理:麻醉恢复清醒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躁动,应注意各种引流管、输液管的固定,防止滑脱或肢体受伤。
拉起病床护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4.根据医嘱吸氧。
九、止痛泵使用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
2. 注意液路的通畅,三通是否连接正确。
3. 患者有呼吸抑制的情况发生时立即关闭镇痛泵,并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
4. 患者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时暂时关闭镇痛泵,待症状好转后再开启。
5.患者切口仍有疼痛时,按压镇痛泵上的单次剂量追加按钮。
如果上述措施实施后患者仍有切口剧烈疼痛,与主管医师或麻醉科联系,并向患者做好相应解释。
十、监护仪报警参数设置方法:报警值设定十一、留置导尿管护理注意事项: (一)观察要点1、观察导尿管是否在位,是否有扭曲、折叠,引流是否通畅。
2、观察尿液的量、色、质,并做好记录。
注意有无尿道、膀胱损伤。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避免感染的发生。
(二)护理措施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使其能主动配合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保持引流管通畅。
(1)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引流不畅。
(2)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取水量 1500~2000 ml,勤更换卧位,通过增加尿量,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避免感染与结石。
(3)倾听病人的主诉,观察尿液色、质,若发现尿液浑浊,沉淀或出现结晶,应及时进行膀胱冲洗。
如尿培养阳性者可遵医嘱行膀胱冲洗。
、沁尿系手术病人应持续膀胱冲洗,防止血块堵管。
3、防止逆行感染(1)保持尿道口清洁,女病人用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病人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阴茎头及包皮,每日2次。
(2)每日更换集尿袋,抗反流引流袋每周更换一次,并在集尿袋上注明更换时间,尿量大于2/3时及时倾倒。
(3)一般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气囊硅胶导尿管可适当延迟更换时间,一般2周更换一次。
长期保留导尿者,每周检查尿常规。
(4)病人卧床时,引流管和集尿袋应安置妥当,不可高于耻骨联合,以防尿液倒流。
离床活动时,导尿管远端固定于大腿上,以防导尿管脱出。
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反流,导致感染的发生。
4、训练膀胱功能常采用间歇性夹管的方式来阻断引流,使膀胱定时充溢,排空,以促进膀胱功能的回复。
一般每3-4小时开放一次。
5、膀胱、输尿管、肾脏手术者严禁夹管,直肠手术者延期夹管。
6、尿管拔除后观察患者有无尿滁留、残余尿。
(三)健康宣教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进行科普小常识宣教,内容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配合的要点2、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每日摄取水量1500~2000 ml,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
3、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尿管定时开放(3~4 小时/次),建立反射性膀胱,拔除尿管后督促患者及时自解小便,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4、留置导尿管期间注意会阴部清洁。
十二、腹腔引流管护理注意事项: (一)观察要点:(1) 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有无异常,判断是否有出血发生。
(2)观察引流管周围敷料情况,如有无渗液渗血。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避免感染的发生。
(二)护理措施:(1)取低半卧位,鼓励病人多翻身易于引流。
(2)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将引流管用弹性胶带固定于腹壁,每班至少给予一次挤捏,防止引流管内血块堵塞,并防止引流管弯曲,受压,折叠不通畅。
(3)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状。
术后24小时内引流液量≤200ml,引流液的颜色呈暗红色,以后逐渐转淡红、淡黄色。
如为鲜红色,1小时内引流液大于200ml,24小时内引流液大于400ml,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立即汇报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4)做好引流管标识及刻度标识。
(5)每日更换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6)按医嘱给予抗生素。
(三)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促进伤口愈合。
2.下床活动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应低于伤口位置。
3.术后近期内勿用肥皂擦洗伤口,如出现体温异常、腹部疼疼及时就诊。
十三、颈静脉护理注意事项1 置管24小时人内要注意局部有无肿胀,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
2 置管后第一天换药一次,以后3-7天换药一次。
3 每班认真做好交接班,观察敷料有无松脱,或者卷边及时处理。
4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禁止抓痒,做好心理护理。
5 更换敷料时用碘伏,酒精消毒局部3遍,敷料选用棉质透气胶贴。
6 每天更换输液器,三通接头及甘素帽常规消毒后每周更换一次。
7 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10ml冲洗导管,并抽回血后方可输液管输入液体,同时,如果见小血栓不得推人。
8.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100ml加肝素钠封管。
十四、留置针护理注意点:(一)观察要点:1、观察局部皮肤,尤其是穿刺处皮肤有无发红、肿胀、脓性分泌物、破溃等;2、置管肢体的观察与护理;3、置管时间的观察。
(二)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的留置针,尽量选择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
2、输液完毕后必须正确正压封管,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液冲管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
3、每班动态观察,有异常及时处理,做好交接班。
4、定期更换留置针,一般在72-96h更换1次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患者因静脉炎而导致的不适,如疑有污染、出现并发症时就立即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