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貌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地质学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2 南京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2 北京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4 西北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4成都理工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地理科学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1 北京师范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2 北京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3 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3 东北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5 兰州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内容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喀斯特和河流)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合格考(水平1-2)1.根据景观图或资料,辨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认识不同河段河流地貌景观,简单分析其形成过程,说明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级考(水平 1.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3-4)动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2.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河流地貌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地貌。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类型地貌景观及演变景观特点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坝子)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底部平坦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呈锥状耸立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呈层状分布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石柱连接洞顶和洞底[填图]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中填出景观的名称。
提示(自左向右)孤峰峰丛峰林石钟乳石笋石柱[微思考]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有何不同?提示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蚀作用形成。
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地下河是溶蚀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是淀积作用形成。
二、河流地貌地形地貌景观景观特点上游山区V形河谷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不平,常见大石块和卵石中下游平原地区槽形河谷河谷:宽而浅冲积平原山前→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河曲河道:呈“S”形弯曲牛轭湖湖泊呈牛角形(“Ω”形)河口段地势低平三角洲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河口→海: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填图]在河流地貌示意图中填写地貌名称。
提示(自左向右)峡谷(V形谷)冲积平原牛轭湖三角洲[微思考]上图中四种河流地貌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个部位?提示峡谷位于河流上游,冲积平原和牛轭湖位于中下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拓知识天坑天坑发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辨差别峰丛与峰林峰丛是峰林地形的早期发育阶段,基部完全相连,通常分布于山地的中心部位。
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而来的,基部断续相连,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的边缘。
辨差别牛轭湖的形成“V”和“U”(槽)形河谷“V”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上游或流经山区的河流,特点是河道狭窄,河床较深,河水流速快,以下蚀为主;“U”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地区,河流的侧蚀加强使得河道变宽、堆积作用较明显。
探究点一喀斯特地貌情境探究[情境]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业天坑群,里面分布着24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乐业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和溶洞景观,具有极高的科考、探险价值,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大石围天坑是乐业天坑的代表,已有6 500万年的历史了。
在许多天坑底部,分布着众多罕见的珍稀动植物。
[探究](1)(综合思维)推测广西乐业天坑群的形成过程。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分析天坑底部分布着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原因。
提示(1)通过沉积与固结成岩作用在地表形成巨厚的石灰岩,丰富的地下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使其形成大型的地下溶洞,重力作用导致溶洞顶部岩层塌陷形成天坑。
(2)坑底自然条件独特,且人迹罕见,人为破坏少。
素养凝练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化学原理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3.喀斯特地貌景观及特点素养应用例1:(2020·江苏省高二合格考样卷)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桂林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之一。
下图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2)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岩石、植被B.气候、土壤C.土壤、地形D.岩石、水文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湿热的气候区,不会有冰川广布;顶平坡陡、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平原地区的特征。
故选A。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喀斯特地貌成因可知,与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可溶性岩石、水。
植被、土壤、地形不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条件。
故选D。
答案(1)A(2)D探究点二河流地貌情境探究[情境]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
它是世界最大的峡谷,长504.6千米,高峰与谷底相对高差达6 009米,江面最狭处仅35米。
峡谷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两岸森林郁郁葱葱。
[探究](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提示(1)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两侧山体陡峭。
(2)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的快速抬升有关。
同时,由于该地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共同作用的结果。
素养凝练1.河谷地貌及形成过程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2.河流沉积地貌及形成过程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等类型。
如下图所示:类型形成过程冲积平原由河流带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等冲积物堆积而成冲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堆积而成,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漫滩平原河水流速变缓,所携带的碎石和泥沙在岸边(一岸或两岸)沉积,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河边滩地三角洲河流到入海口时,流速极缓,加上海潮顶托,其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②河水侵蚀凹岸,河曲不断发展;③河流自动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④被废弃的弯道成了牛轭湖。
素养应用例2:读河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甲、丙两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A.侵蚀、堆积B.搬运、堆积C.侵蚀、搬运D.堆积、侵蚀(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B.甲地多为V形河谷C.丙地为冲积平原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解析第(1)题,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根据位置分析在甲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在河流的入海口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故选A。
第(2)题,上游河流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A错;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形河谷,B对;丙地为河口三角洲,C错;乙地为冲积平原,D错。
答案(1)A(2)B鲁教版P61-62“正文”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图版P31“正文”河谷和河流阶地河谷由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组成。
谷底包括河床及河漫滩。
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部分,有经常性的水流。
河床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在洪水泛滥时会被淹没。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高出河漫滩,一般来说,最大的洪水也难以淹到。
因河流在谷底下切,原谷底逐渐超出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这种地形即为河流阶地。
阶地是谷坡的一部分。
湘教版P41“正文”冲积扇和洪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知识微网核心要点1.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形成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3.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内常见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4.“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5.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由山前到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
6.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7.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2019·山东济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2.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解析第1题,①~④处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