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9岁儿童的逆反心理

8、9岁儿童的逆反心理

2004-10-27 9:47:52中国社会报师大学会昌光珍【情景一】:“彤彤,快过来,看妈妈给你买的新衣服漂不漂亮,快穿上试试!”妈妈一进屋就兴高采烈地朝女儿喊道。

在一旁做作业的女儿似乎没有听到妈妈的叫声,头也不抬地继续做自己的作业。

妈妈以为彤彤没有听见,又叫了一声。

这时候,彤彤爱理不理地抬起头,瞟了那衣服一眼,说道:“这么难看的衣服你留着自己穿吧。

”“唉,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话,我好心给你买衣服,你看都不看一眼,你这什么态度阿?越来越不像话了……”【情景二】:8岁的儿子回家顾不上脱去外衣就开始玩游戏机,妈妈说:“你把外衣脱掉再玩,行吗?”儿子装做没听见,继续玩游戏机。

妈妈又说了一遍,儿子还是没反应。

妈妈说第三遍时,儿子火了:“你好嗦,能不能少说几句。

”“你敢这样跟我说话,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

”“不看就不看,有什么了不起!”上面这些情景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爱跟父母顶嘴了,爱跟父母较劲了,你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对父母买的衣服、食品、玩具开始变得挑剔了,有时候甚至拒绝穿父母买的衣服,玩父母买的玩具;对父母的教育不服气、不接受了,爱钻牛角尖、跟父母对着干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了……成因篇儿童期的逆反行为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与困惑,很多家长在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我们的孩子以前那么乖巧、听话,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难管教呢?”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儿童自身、家庭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儿童逆反行为发生的原因。

首先,从儿童自身来说,刚出生的孩子由于自身的软弱,完全处于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之下,事事都得依靠成人,因而对成人会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

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他们开始自己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学校活动要求儿童独立地学习,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

这个时候的孩子,身体各方面的技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已渐趋成熟,语言和思维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独立活动的能力。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儿童已经能够将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了。

小学以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但是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了。

这个时候,他们经常会思考“难道爸爸妈妈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吗?”“老师的想法难道就没有错误吗?”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来探索世界,评价周围的事物,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相信父母的话了。

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使儿童出现了自我控制,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同时他们也希望对环境具有一种控制感,能够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只是被动地遵从父母、老师和成人的安排。

他们希望成人将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想法。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通常就会以一种与成人的要求相反的方式来行动,以此来突出自己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很多做家长的却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急剧的、显著的变化,没有意识到孩子对独立性的需求和对尊重的渴望,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不能够根据孩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产生逆反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孩子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过分关心子女,约束过多,干涉过多,剥夺了儿童的自主性。

小学阶段的儿童各方面的机能逐渐成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

但是很多家长仍然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逆反对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长只注意到如何满足孩子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然而在心灵方面却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由此现代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家长和老师对此病仍无多大了解,以为孩子只是在耍“酷”。

其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1、反抗父母。

孩子在童年一般都很温顺,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2、似病非病。

孩子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

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昏;有的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

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3、讨厌环境。

可能在学校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因,他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

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如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4、进校就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

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

另一种是意识层,专往负面去猜测。

如他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等。

5、无端生厌。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他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

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或退学。

专家认为,父母对孩子耍“酷”行为,不能只看表面,如果影响到了他的情绪和精神,就该提早重视,这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对这类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以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

当药物治疗缓解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他们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

和其他孩子一样,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

正因为这样,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

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多多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爸爸妈妈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

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

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

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

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

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

”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

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

”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

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

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围。

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划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

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

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

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

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

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

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

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

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

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

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

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你们的决定。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常见原因•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

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

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

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

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中国早教网如何对待儿童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