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六个分期: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政治宗法制礼乐制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发展、城市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齐国改革政治鲁国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文化:思想、科技、文学一.原始社会【政治】:禅让制【经济】:原始农业1.农作物:粟和水稻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二.夏、商、西周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一)夏商国家制度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1.分封制:(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④血缘关系维系(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②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稳定。
④把“家”和“国”密切的联系在一起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师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
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4.早期(夏商西周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⑤具有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经济】(一)农业1.概况: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农具和技术:①农具:木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②耕作技术:耜耕、石器锄耕3.水利设施:大禹治水4.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5.生产方式:集体耕作(二)手工业1.概况: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发达。
2.金属冶炼业:①夏——春秋时期:青铜时代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③冶铁业:西周晚期已经有铁器出现,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广泛应用。
(三)商业1.“商人”的来源2.商周时期,政府鼓励支持商业发展,“工商食官”制度。
【思想文化】1.文字:商朝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成完整体系。
2.日食:殷商记载的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关记录。
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政治】(一)概况:1.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混战;2.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3.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改革;4.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二)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稅亩”;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1)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2)商鞅变法:A历史背景:①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争霸战争不断;②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③军事上,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④思想上,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B变法内容及影响:C变法特点:①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
②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③历史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十八年。
④推行力度最大,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厉手段,严厉打击了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⑤成效最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D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E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②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导致秦的暴政;④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F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①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③商鞅变法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
④商鞅变法态度坚决,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取信于民。
⑤建立县治,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⑥秦国君主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
【经济】(一)农业:1.农具和技术:铁农具、牛耕逐步推广,铁力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小农经济的形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破产于鸦片战争之后)(1)基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统治者的提倡;(2)基本生产单位:家庭(3)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4)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属于典型自然经济(5)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6)缺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维持基本生活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7)影响:①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一直到1956年)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手工业:1.金属冶炼: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三)商业: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2.重农抑商政策3.自周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思想文化】(一)思想:百家争鸣(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1.背景:①经济上:铁力牛耕推广使用,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各种方案。
③阶级关系上:各国诸侯为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2.学派A儒家:(1)春秋时期:孔子【主要活动】①从教: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②从政:曾做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仕途不顺③编订文化典籍:六经(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主要思想】①政治学说:a.“仁”: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民,认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和原动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礼:崇尚礼治,“克己复礼”c.中庸的思想,主张恰当的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②教育思想:a.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人”“君子”b.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C.教学法方: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启发式教学等【小结】“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礼”是“仁”的规范;“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身体力行。
【地位和影响】①对中国来说,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②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①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②主张:a.孟子:性本善、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B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②战国时期: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C法家战国时期: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二)科学技术1.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2.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医学:《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三)文学1.《诗经》(春秋时期)(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学经典。
2.楚辞(战国时期)(1)创作者:屈原(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四)艺术1.绘画: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表明中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2.戏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