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1、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①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③习得性无助: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③盲目乐观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5.自我展示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

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展示;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去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归因理论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a性格归因: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b情境归因: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性格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聚焦观点偏见观点在随时变化自我觉知文化差异我们如何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a知觉和解释事物当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的影响时,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重要(对同一事件,同一个人的不同评价)b信念固着: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更多的考虑不同的可能性C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3.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①直觉判断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②过度自信现象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并会影响到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人们倾向于在他们几乎完全正确的时候去回忆自己的错误判断纠正方法:即时反馈,同时去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证实性偏见: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会忽视掉③直觉:心理捷径代表性直觉错觉思维情绪和判断4、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罗森塔尔效应代表性启发式:即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观察到的某种事物的模式与其经验中该类事物的代表性模式的相似程度而进行判断,对于先验概率、样本大小等这样一些影响判断的关键因素却并不留意,导致最终的偏差可得性启发式它常用于判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频率,而这种判断取决于得到信息的难易程度。

人们在判断过程中,通常给予一些容易得到的、容易记忆的信息以很高的权重第四章行为和态度态度是我们面对他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可评价的反应,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倾向方面。

态度的三个基本要素:感觉、行为倾向、认知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紧密相关③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的预测行为3、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例如: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人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能帮一个小忙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①自我展示:印象管理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②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当两种想法或信念在心里上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一致性认知不协调的表现方面:理由不足决策后不协调③自我觉知该理论认为,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第六章从众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作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2、从众的两种形式①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②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顺从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

接纳是不仅在行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

3、经典的从众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阿希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对经典研究的反思4、三组经典实验展示了研究者如何研究从众的。

①谢里夫观察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

就这样形成了“正确”答案的规范,并且该规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一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这种实验室暗示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暗示。

②阿施设计的实验任务非常清晰,不像谢里夫采用的是模糊任务。

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他人做出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的判断,然后自己做出判断。

当其他人一致地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③谢里夫的程序引发了接纳;另一方面,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

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

这些经典的实验揭示了社会力量的潜能和顺从导致接纳的容易程度。

罪恶不只是美好世界中坏人的行为,而且也可能是强有力的情境诱使人们对谬误的从众或向残忍屈服投降的结果。

5、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包括交际中)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6、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7、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地位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当面临意见一致的、3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地位高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

如果个体是在公众场合做出反应并且没有做出事先承诺,那么人们也最容易从众。

8、为什么会从众•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当人们需要面对群体作出反应时,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这反映的是规范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任务难度比较大,个体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也就是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确性时——所有这些都是信息影响的标志,也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

9、我们如何抵御从众的社会压力①逆反当社会强制变得非常明显时,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蔑视强制力量的动机②坚持独特性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

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

第七章说服1、所谓说服,是指好好地向对方说理,使之接受,试图使对方的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说服的两种主要途径:中心途径vs外周途径①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的说服。

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很可能就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反驳。

这种说服往往比较有力,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久②外周途径:说服的外周途径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

常采用“外周途径”的说服:食品饮料香烟服装快消常采用“中心途径”的说服:电脑手机房屋3、说服的要素信源信息内容传递渠道听众4、可信度的影响因素a睡眠者效应:当人们遗忘“信息来源”与“信息本身”之间的联系后,延迟的说服,被称作“睡眠者效应b可知觉的专家性c自信的表达方式d自身利益的对立面5、单面说服vs双面说服当你就某一话题企图说服对方时,仅仅提示自己主观的说服方法谓之“单面说服”。

一并指出反对的观点和自己主张的缺陷的说服方法谓之“双面说服6、说服四要素权力定位业绩礼貌第八章群体影响1、群体: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2、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从事简单或熟练的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的倾向.\当他人在场时会加强优势反应的倾向.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社会助长(1)纯粹他人在场社会唤起效应,争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削弱复杂行为。

(2)拥挤现象4、群体互动的影响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5、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①评价顾忌:担心他人怎样看我。

②分心③纯粹在场纯粹他人在场:在场的他人只是个观众,不具有竞争性,不会奖励和惩罚。

7、社会懈怠现象指当人们共同完成任务时比单独完成此项任务时的努力程度减弱的倾向,是个人有意“偷懒”的现象。

在群体任务中个体的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个体认为他个人努力对成功完成群体任务的重要件或必要性的大小个体认为群体成功的价值大小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会“淹没在群体之中”时,就会在群体中松懈下来——没有人知道他们做的好不好,他们也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当群体规模越大时,社会懈怠程度就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