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 学 模 式 及 其 演 变 过 程
医 学 模 式 及 其 演 变 过 程
比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古代中国医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15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而产生。
——杰出代表是英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培根《新工具》、《论科 学的价值及改进》 ——拉美特利(Lamettrie, 1709~1751)发表了他的名著《人是机 器》 ——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提出宇宙是一大机械, 人体也是一种精密的机械的设想,这对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动物是机器》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等一系列重大发现,细菌学、免疫学的发展、 麻醉法和消毒法的发明等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 的基础
1882年发现了结核杆菌
——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 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 的或物理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传染病 慢性病
1\10
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年)
图 1900年—1970年美国传染病和慢性病死亡率的变化
(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
1.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过程 2.希望得到生理、心理服务;在机构内、院 外的服务;医疗技术,社会、社区服务和 家庭服务 3.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医疗、保健和健康 服务
临床预防
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农村 死亡原因 死亡专率(1/10万) 呼吸系病 142.16 恶性肿瘤 112.57 脑血管病 115.2 心脏病 73.43 损伤和中毒 64.89 消化系病 23.89 泌尿、生殖系病 9.27 肺结核 新生儿病* 内分泌、营养、 代谢及免疫疾病 7.39 697.05 6.84
注:城市包括北京等36个市全市或部分市区资料,农村包括北京等90个县资料。 * 新生儿病死亡专率系以每十万出生人数为分母计算的。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年鉴 2001年P.484-485
现代医学模式由恩格尔(Engel)提出,又 称恩格尔模式
第二节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一)疾病谱的变化
人类疾病的构成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见图)
对付疾病的三大法宝 预防接种 杀菌灭虫 抗菌药物
社会医学 行为医学 环境医学
表2-3 2000年我国部分城市、农村前10位主要疾病死亡专率
4、医学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 向的转变
①病人教育 ②早期诊断 ③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④人群健康筛查与群防群治
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二)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1.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 2.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更高层次 发展 3.建立“高危”的概念:高危环境、高危因素、
高危人群
4.建立三级预防策略: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4000
每 十 万 人 调 查 死 亡 率
发现结核病
2000
化学疗法
1850
1900
1950(年)
(五)生态医学模式(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宿主
环境 生态医学模式
病原体
(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 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 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
各种腌制品 奶和奶油 牛 油 蛋 类 动物脂肪和油 植物脂肪和油 (美国农业部统计资料)
0
比 一 九 八 ○ 年 减 少 的 百 分 比
—10 —20 —30 —40 —50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非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 脑卒中 冠心病
1968年至1982年美国心血管病和非心血管病年龄调整死亡率的百分比变化
1~2 岁 死 亡 率
1~2岁死亡率
(1959)
(‰)
1851
1871
1891
1911
1931
1951
1971年
图
英国婴儿死亡率和重大社会 发展的关系
(六)世界各国卫生保健的经验 卫生实践 卫生管理 日本、芬兰、美国、德国、中国等国家 的经验 (WHO认为中国是初级卫生保健 的故乡)
现代医学模式的涵义
生物医学模式的贡献和缺陷
• 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 • 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杀茵灭虫、预防接种和 • 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 抗生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天花、鼠疫、霍乱 等疾病的消灭和控制 • 人类健康水平得以有效保障
缺陷: ——忽视集体生命的复杂性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因 素对人的影响。
——古老而落后,但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
(二)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把健康 、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
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应用自然现象的客 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思维 方式
——朴素、辨证、整体的医学观念。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 指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 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 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 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 的态度或方式。
——其核心是医学观=疾病观+健康观
二、医学模式的特点
(1)社会性: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2)普遍性:任何人都受其影响(健康观、 疾 病观等) (3)广泛性 :影响无所不在 (4)渐进性:表现为动态地发展,与社会、 经 济、文化、政治、科学等的发 展 密切相关。 (5)稳定性:稳定与发展并存
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
(三)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弥和裂痕——流行病学、医学和公共卫生》
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揭示宏观活 动的基础,信息学、心理学等的综合运用 促进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考虑思 路的发展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四)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认识层次的深化
——以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生命观和医
学观,并把医学带入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的发展发挥过 重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明显,它简单地把人比作机器, 忽视了生命极其复杂的一面,也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 特性。
(四)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科 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有了重大的进步。
资料来源: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五)医学的进一步社会化
医学社会化指医学成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 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体承担起更多的 卫生保健责任。 卫生法规的颁布、行政措施、经济支持等促进 社会健康的进一步发展
公 共 卫 生 法 颁 布 (1848) 160 140 婴 120 儿 100 死 80 亡 60 率 40 (‰) 20 0
16%
23%
22%
500
400 死 亡 率 300 ( 百 万 200 ) 100
急、慢性传染病
脑-心血管病、恶性肿瘤
1\
500
1951
1961
1971
1981(年)
图 1951年—1983年上海市区居民传染病与心血病、 恶性肿瘤与慢性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1000 死 800 亡 率 ( 600 万 ) 400 200
国 家 保 公 健 助 国 共 国 服 产 民 卫 民 务 士 保 生 保 法 法 险 法 (1918) 险 法 法 (1946) (1875) (1902) (1911) 济 (1946) 贫 法 济国 法民 国 (1927) 家 助 婴儿死亡率 救 民 法庭 保 补(1948)险 (1945) 法 母 婴 福 利 法
(一)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
2、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人为中心转变
①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提供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②病人有感情的需要
③病人拥有相同的尊严和权利 ④病人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一)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
3、医学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 区的转变
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社会医学系
卢祖洵
主要内容
医学模式的概述
概念、特点及其演变
现代医学模式
产生的原因、定义及其贡献
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包括对医学学科发展、健康服务、医学教育、卫生 决策的影响第一节 医学模ຫໍສະໝຸດ 的概念和特点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1、模式(model)——指在某一领域中科
学地指导人们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概念、假 设和法则。数理逻辑概念引用到各领域,如人 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成为总结各学 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一、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 二、肯定了生物医学的价值
如青霉素的发现、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有效控制了 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
三、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 四、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
健康的新概念体现
现代医学模式的贡献
一、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以综合思维方式 处理问题 二、扩大了医学研究的思路 三、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社会、心 理预防的应用) 四、医药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产生巨大变化 五、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节 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一、对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 1、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 健型转变
病因的寻找不仅仅停留于生物医学角度和如何治疗,更多 的是考虑到如何综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