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切入点,实现课堂高效率文章有中心思想,如果偏离这个思想,那就跑题。
同样,语文教学也有中心,就是我们所谓的课文的切入点,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找准切入点,课堂将会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反之,就会出现低效、高耗、低收益的课堂。
可见,找准切入点将关系到课堂的效率问题。
一、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
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文章《小草和大树》,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
其实,这是一篇关于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
因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所以,课上让学生对于这三次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分别进行理解,进而理解夏洛蒂作为小草是怎样成为一棵大树的,从而剖析主人公经历的各种逆境后最终成才这个过程中,她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一来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对质疑写人的文章,题目是“小草和大树”?当老师提出时,正好碰撞,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二来,小草、大树可谓是对立
的双方,这个矛盾的两个个体放在一起,以“小草如何成为大树”的问题形式抛出,学生乐于去发现、探究;第三,这是课后的一个习题,所以这个题目切入,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词语切入
俗话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一个关键字,能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所以,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意。
还让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以“依依惜别”为切入口,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句子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
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颐和园的长廊》。
作者以总分的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
以一个设问“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来激发读者的兴趣。
接着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大方面来介绍长廊。
很明显,在教学时,这一句被作为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这一句还是一个过渡句,教学时可以从写作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关注。
所以无论从文章内容还是写作特色,这一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样由“一个过渡句”入手牵出“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个方面,学生自然而然感悟到了作者这种巧妙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法,进而体会到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动笔的品质,更好地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相信如果让学生仿造这种构篇方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时,必定能唤起学生的记忆和兴趣。
其实,这种以句子为切入口的文章有很多。
当然句子可以是开头、中间、最后……只要能概括全文的中心,都将能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留下深刻、完整的印象。
四、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
要的教学资源。
语文s版第七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真好与课文两个感人片段相对应。
教学时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与图亲密接触,从而感受主人公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
其次,利用图片,抓住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
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名句切入
语文s版第九册《梅兰芳》这篇文章讲述了他尽管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全文篇幅较长,对于这种长文,如何在一堂课中收到高效益,就要找准切入口。
在备课时,不难发现课后有一个习题:“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既然有这个练习,那就应该在课堂上有所体现。
导入时就可出示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评价,让学生品读,接
着“一唱多叹”,每交流梅兰芳一个爱国故事时,就出示丰子恺的话。
通过方法的读、品,相信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丰子恺对梅兰芳的高度评价,从而把握住梅兰芳的爱国品质。
虽然是名句,切口比较小,但视野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小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中为了突出中心思想和人物品质,都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很多时候,这些名句都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点来切入。
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但是,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且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
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