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 左房肥大:(二尖辨型P)
1. P:时限增宽>0.12S;常双峰,峰距>0.04S
• P波时限0.16s。 • PⅠ、Ⅱ双峰,峰间距0.05s(>0.04s)。 • Ptfv1=-0.12mm.s(<-0.04mm.s)。
二. 右房肥大:
1. P高尖(肺型P波)PV≥0.25(肢) 2. Pt正常; 0.20(胸)
心律不齐时心率计算方法
• 数心电图Ⅱ导联上6大格中QRS波群 数量 乘以 10= 实际心率数
【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一.*P波:心房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
1.形态: 高尖、 双向 、 低平、 双峰、 倒置 * 窦性P波: PⅡ、avF 直立, PavR 倒置。 2.时限:<0.12s。双峰时,峰间距<0.04s。 3.电压:<0.25 mv(肢导联)、<0.20mv(胸导联)
(二)加压单极肢导联
1.连接方法: 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 ,左上、下肢接负极。 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 , 右上、左下接负极。 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 , 右上、左上接负极。 2.特点: (1)探查局部心肌电位改变。 (2)avR导联是心律诊断的关键导联。
目录
(三)胸导联
1.连接方法: 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的负极 相连,探查电极接于心电图机的 正极,探查电极安放在心前区不 同的位置,即胸导联。 2.特点: ( 1 )因距心脏近,因此电压较高。 ( 2 )决定心脏的钟向转位。
三.常用12导联体系(lead system)
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 由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通用导 联体系,称为常用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limb leads) 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 Ⅰ、Ⅱ、Ⅲ。 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avL、avF。 3.胸导联(chest leads) V1、V2、V3、V4、V5、V6。
3. 交界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QRS-T,似窦性; (2)可见逆P’,或位于QRS前, P’-R间期<0.12 或位其后; R-P’间期<0.20S或位其中; (3)代偿间歇多完全;
交界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
• 多源室早 成对 连续 三个
*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
V1 胸骨右缘四肋间 V4 左锁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5 左腋前线 V4 水平处 V3 V2 至 V4 连线中点 V6 左腋中线 V4 水平处
(四)附加导联
1.V7、V8、V9导联: 将探查电极分别移至 左腋后线、 左肩胛线、后 正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适用于左室肥大,后壁心肌梗塞,心脏移位。 2.右胸导联(V3R~6R) :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 胸壁,相当于V3~6相对应的 部位。 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大,右位心,心脏移 位。
窦性心 律 失 常
• 3.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窦性心率<60次/分
窦性心律失常
• 4.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
同一导联P-P间期的差值>0.12s
窦性心律失常
• 5.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出现长P-P间距,且与正常P-P间距不 成倍数关系,常逸搏.
第二节: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测量】
一. 心电图的坐标
1.心电图纸为坐标纸,每个小方格的长、 宽各为1mm。心电图纸横向坐标的距 离代表时间,记录常规心电图时,心 电图的走纸速度为25mm/s,故每一小 格代表0.04s。心电图纸纵向坐标的距 离代表电压的振幅,标准电压为1mv 等于10mm,每小格电压等于0.1mv。 2.心电图机走纸速度常有25mm/s、 50mm/s 两种 ; 电压常有1/2、1、2 三 种。
1. 早期:数分----数小时;T波高耸,ST段斜型抬高; 2. 急性期:演变。数小时或数日,甚持续到数周; 基本图形并存; 3. 亚急性期:数周至数月;坏死与缺血改变;T演变. 4. 陈旧期:3—6月后或更久;恒定;
三.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前间壁心肌梗塞
亚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3.*P-R间期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 0.20s,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 ,年龄越小 , 心率越快 , P-R 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P-R 间期延长(P-R段): 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 房室脱节。
QT间期
八. U波(U wave)
1. U波: 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2. 一般出现在T波后0.02~0.04s。<1/2T。
3.*方向:与T波一致。 4.临床意义:
⑴U波倒置:常见于心肌损害。 ⑵U波明显增高,TU融合:常见于低血钾、洋 地黄作用。
U波
第三节:异常心电图
心房心室肥大 ;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过早搏动; 异位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传导异常;
三、期 前 收 缩
• 期前收缩(过早搏动)
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激动
发生机制:折返激动 触发活动(后除极)AP后发生的除极 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
1. 室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QRS-T,且宽大畸形; (2)无相关P; (3)T多与主波相反; (4)代偿间歇完全;
2. 房性期前收缩:
(1) 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P不同。 (2) P’-R间期≥0.12s。P’波可重叠于窦性激动的 T波上, 发生P’波未下传,也可发生P’-R间期延长。 (3)多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少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4)下传的QRS波群似窦性,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称为室 内差传。
窦律与窦性心律失常
• 1.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①窦性P波:Ⅰ、Ⅱ、avF、V4~V6导直立,avR导倒置; ②P-R间期0.12~0.20s;③频率60~100bpm;④P-P间距 差<0.12s。
窦性心 律 失 常
• 2.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窦性心率>100次/分
1. 右室面高电压:V1 R/S≥1;RV1+SV5 > 1.05;
RaVR>0.5; V5 R/S≤1;或S加深; 2. 重度肥厚:V1呈qR; 3. 电轴右偏; 4. ST--T改变; 1. ECG可正常 2. 只表现一侧心室肥大 3. 表现双侧心室肥大ECG 甚1.2;
三.双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
七. Q-T间期(Q-T interval)
心室除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 测量:自QRS波群起点到T波的终点间的时距; 包括QRS波时限、S-T段、T波时限; 正常值: 成年人心率60~100 次/分,为0.32-0.44s; 心率快,Q-T间期短; 心率慢,Q-T间期长。 临床意义: 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损害;药物影响(可达龙); 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钙); 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高血钾;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概念及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波的形成及命名。
芦宝龙
目录
(electrocardiogram 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 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 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肌细胞电生理
心电向量
心电图
【临床意义】
*1、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 3、各种心肌疾患的诊断:如心肌炎、心肌病等。 4、各种心包疾患的诊断。 5、心房、心室肥大的诊断。 * 6、观察药物对心肌的影响。 * 7、观察电解质紊乱情况。 * 8、心脏手术、危重患者的监护。
(一)标准导联
1. 定义: 将两个电极置于人体两肢体上的导联。 2. 连接方法: Ⅰ导联: 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Ⅱ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Ⅲ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3. 特点:(1).综合反映两肢体间的电位变化。 (2).Ⅱ导联是测量基本间期的导联。 (3).利用ⅠⅢ导联电压代数和测定心电轴。
ST段压低
心肌缺血
ST段下移的几种类型
三. ST—T改变的意义:
1.非特异性心肌复极异常共同表现: 2. 心肌缺血:可同时出现ST-T改变; 也可仅有T或ST改变; 3. 典型心绞痛:ST压低0.1mv; T倒置; 4. 变异心绞痛:暂时性ST抬高;T高耸; 5. 心梗:持续ST抬高;
二.心梗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正常心电图
Q波:时间<0.04s, 振幅<1/4 R(aVR除外) V1、V2不应有q波,偶呈QS型
六. T波(T wave)
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电压 *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V>1/10R同导联; V3最高可达1.5mv; *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 Ⅲ,aVL,aVF,V1~V3可向上、下、双向 若V1T波向上,则V2~V6T波不应倒置 除Ⅲ,aVL,aVF,V1~V3外,T波振幅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二.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 窦性心律不齐 (sinus arrhythmia) 窦性静止 (sinus arrest)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 sinus syndrome)
窦性心律失常
6.病态窦房结综合症Βιβλιοθήκη sick sinus syndrome
①非药物所致的持续而显著的心动过缓(<50次/min) ②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 ③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同时伴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称 慢-快综合症 ④如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AVN),则不出现交界区性逸 搏,或同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者,称双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