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粉检测作业指导书

磁粉检测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MT-09)
编制:
审核:
批准:
执行日期:2015年3月10日
1 目的
1.1为使钢结构的部件和焊缝采用磁粉检测时其全过程的操作规范化,能正确反
映产品质量制定本操作规程。

1.2磁粉检测可以发现裂纹、夹杂、气孔、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但难以发现表
面浅而宽的凹坑、埋藏较深的缺陷以及与工件表面夹角极小的分层。

2 适用范围
2.1磁粉检测适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因此对于奥氏体不锈钢,铁和钦合金、铝和铝合金、铜等非磁性材料不能用磁粉检测。

由于马氏体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具有磁性,因此可以进行磁粉检测。

3 引用标准
3.1GB/T 5616-2006 无损检测应用导则
3.2GB/T 9445-2005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3.3JB/T 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3.4JB/T 6061-2007 无损检测焊缝无损检测
3.5NB/T 47013.4-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3.6GB/T 3721-1983 磁粉探伤机
4.人员资格要求
4.1.2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评定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后,持证操作。

4.2签发检验报告者必须持有磁粉检测II级以上资格证书。

4.3检验人员应了解产品中常出现的缺陷类型,部位,方向,并掌握可使重要缺陷不漏检的检测方法。

4.4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其近距离视力或近距离矫正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1.0), 的近距离视力敏锐度。

检测员每年进行视力检查.
5 检测准备
5.1 工艺准备
5.1.1 检测方案
大型检测项目或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应单独编制磁粉检测方案(或包含在无损检测方案中)。

磁粉检测方案由MT-II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程师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5.1.2 检测工艺卡
检测前应编制磁粉检测工艺卡检测工艺卡由MT-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程师审核,现场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批准。

5.2 检测设备与器材
5.2.1 磁粉探伤机
1;磁粉探伤机应能对试件完成连续磁化,施加磁粉,提供观察条件以及退磁等四道工序。

如无必要可不带退磁装置。

2;磁粉探伤机应能适应试件的形状,尺寸,材质,表面状态以满足对缺陷检测的要求,能有效而安全的进行探伤。

3;对接焊接接头磁粉检测一般使用磁轭式或交叉磁轭式磁粉探伤机,角接焊接接头磁粉检测时可使用磁轭式或触头式磁粉探伤机。

4;磁粉检测设备的电流表至少半年校验一次。

5;当使用磁偶轭间距200mm时,每个交流电磁轭至少有44N提升力,直流点磁轭、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77N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

5.2.2 黑光福照度及波长
当使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黑光福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黑光的波长应在320nm—400nm,中心波长应为365nm。

河北正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磁粉检测程序第4页,共9页作业指导书
ZD/MT-004-2015 版号:一修改:0 5.2.3 照度计和黑光辐照计
照度计用于测量可见光的照度,黑光辐照计用于测量黑光的福照度,照度计
和黑光辐照计应至少每年校验一次。

5.2.4 标准试片与磁场指示器
1;A型标准试片
a.A型标准试片用来检查探伤装置、磁粉、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以及连续法中
试件表面有效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效探伤范围和探伤操作是否正确等,这种试
片必须经过权威机关检定。

b.A型标准试片分高中低三种灵敏度,其型号的分数小则要求能显示磁痕的
有效磁场强度越高。

此灵敏度不代表实际能检测缺陷的大小,应根据对探伤灵敏
度的要求选用相应的A型标准试片。

c.使用A型标准试片时,将没有人工槽的面置于外侧,并用适当的粘胶纸
将试片紧贴在探伤面上,注意粘胶纸不得贴在人工槽的对应部位。

A型标准试片
有圆形的十字人工槽,其几何尺寸如图1所示,A型标准试片型号、相对槽深材
料如表1所示。

河北正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磁粉检测程序第5页,共9页作业指导书
ZD/MT-004-2015 版号:一修改:0
d.对A型标准试片施加磁粉时应采用连续发。

e.A型标准试片的形状、尺寸发生变化后不得继续使用。

f.一般应选用A1-30/100型标准试块。

2;C型标准试片:当检测焊接接头坡口等狭小部位,由于尺寸关系A型标
准试片不方便使用时,一般可选用C-15/50型标准试片。

3;D型或M1型标准试片:为了更准确的推断出被检工件表面的磁化状态,
当用户需要或技术文件由规定时,可选用D型或M1型标准试片。

5.3 辅助材料
a.磁悬液喷壶:磁悬液喷灌应能雾状均匀的将磁悬液喷洒在工件表面上,压
力不宜过大。

b.手电筒:试件表面应具有检测人员确定的合适灯光,一般灯光强度不低于
500LX。

c.2-10倍放大镜等。

5.4 磁悬液的配置
1;磁粉(磁悬液)和反差剂磁粉(磁悬液)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
低剩磁,易于磁化和发现缺陷,并应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

白色
反差增强剂具有较高的对比度。

使用的磁悬液、白色反差增强剂均使用喷灌。

2;磁悬液交叉磁轭一般用水磁悬液或油磁悬液,配置水磁悬液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非荧光磁粉的配置浓度为10-25g/L;沉淀浓度为1.2-2.4mL/100mL;荧光磁粉的配置浓度为0.5-3g/L,沉淀浓度为0.1-0.4mL/100mL。

6 检测实施
6.1 作业条件(检测准备)
6.1.1 环境温度
当磁粉检测的环境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探伤人员应在磁粉探伤前测试工件表面温度并做好记录。

如果采用湿式磁粉探伤,探伤工件表面温度应不高于55摄氏度,在环境温度低于零下10度时不能进行磁粉探伤。

6.1.2 检验的时间
1;通常焊缝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之后进行,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后24小时以后
2;业主要求变更检测时间时,应按照业主要求的检测时间进行
6.1.3 工件表面准备
1;应清除检测范围内的飞溅,焊疤,氧化皮,油污等,必须清除试件上的油脂及其它附着物。

2;工件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确定性和完整性。

如进行打磨,打磨后表面粗糙度Ra不得大于2.5μm。

3;处理后的试件可均匀喷涂反差增强剂,反差增强剂涂层厚度不得大于50μm。

喷涂要由探伤人员(MT-Ⅱ)操作。

6.1.4 作业环境要求
1;容器内作业时,应采取有效通风设施,保证通风良好。

2;夜间现场检测或容器内作业时,应有良好的照明设施。

满足照明条件。

6.2检测操作
6.2.1 凡需磁粉检测的部位,必须经外观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探伤操作。

探伤操作包括:磁化、施加磁粉、观察磁痕、记录、退磁等。

6.2.2 磁化
A:磁场方向应尽量与预计缺陷方向垂直
B:磁场方向应尽量与探伤表面垂直
C:应减少逆磁场
D;使用连续法磁化时必须保证磁粉能在通电的时间内施加完毕,一般为1-3秒,为保证磁化效果,应反复磁化两次,停施磁悬液至少1秒后才可停止磁化。

E:提升力应在检测前后分别测试并作好记录。

6.2.3 施加磁粉
1)在连续法探伤时,应在磁化过程中完成施加磁粉。

要注意磁化后形成的磁痕不要被流动的分散剂破坏。

2)使用的磁悬液和白色反差增强剂均采用喷灌。

6.2.4 磁痕的观察
1)磁痕的观察必须在形成磁痕后立即进行。

2)必须在能够清楚识别磁痕的自然光或灯光下进行观察。

3)正确区别可能出现的伪磁,必要时需重复检测。

6.2.5 退磁
1)在下列情况下试件必须进行退磁:
A:当连续进行探伤时上一次磁化会给下一次磁化带来不良影响;
B:试件的剩磁会对测试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C:用于摩擦部位或接近摩擦部位的试件,因磁粉吸附会增大摩擦损耗;
2)退磁磁场强度必须大于磁化时的电流值或者试件的饱和磁场强度开始,使施加的磁场方向交替变换并逐渐减小到零,退磁后有时需剩磁检查。

6.2.6 探伤范围及验收标准
所有焊缝的检验和评估都要依照国内或国际标准或按业主要求执行。

6.2.7 后处理:必要时,在检测完成后应清除检测部位的磁粉、磁悬液。

7 质量检查
7.1 质量检查要求和方法
7.1.1 质量检查要求
检查系统灵敏度,缺陷评定准确性
7.1.2 质量检查方法
1)复检: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复检:
1: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2:发现检测过程中检测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3:用户有要求或认为有必要时
2)检查缺陷记录,必要时进行复检。

7.2 质量控制点
7.3 检测记录
操作时应认真填写检测记录,内容应该包括:工程名称、工程编号、工件名称、工件编号、材质、规格、热处理状态、仪器型号、磁粉种类以及磁悬液浓度、施加磁粉的方法、磁化方法、标准试片、验收标准、缺陷情况、探伤结论等。

检测人员及审核人员应在检测记录上签字。

7.4 资料保管:所有检测资料应妥善保管,保管期原则上不少于6年,6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由用户保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