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

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

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

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

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

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

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

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

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另一方面,“山”这个词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

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

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

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

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 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

C. “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意无穷的效果。

D.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 “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 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 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 “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 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梅尧臣的“意新语工”“略道其仿佛” 不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与补充,而是他对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开辟的又一种途径。

2. 试题分析:该项与原文不符,去掉了原文的前提,“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古代文学家对“言不尽意”的文学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而现代心理学家只是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并未提出解决办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池老人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

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

”“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 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

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 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

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 “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 C 5. 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

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②幽默达观,洒脱淡定。

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

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6. 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