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山东省莒县六中九年级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倔强(jué)藩篱(fān )遒劲(jìn )吹毛求疵(cī)B、胆怯(què)脊梁(jǐ)剽悍(biāo)相形见绌(chù)C、虐杀(nüè)弧线(hú)涟漪(yī)如法炮制(páo)D、发髻(jì)迷惘(wǎng)叱咤(chà)味同嚼蜡(ju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飘渺阴霾销声匿迹戒骄戒燥B、狼藉元宵张皇失措铤而走险C、讴歌决别栩栩如生好高骛远D、静谧取谛锲而不舍引颈受戮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与书为友能够让我们获益匪浅....,既能增长阅历,又能丰富知识,增添情趣。

B、中海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C、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捐赠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D、面对这让人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盛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B、针对各种交通乱象,日照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C、在诗歌中,借松、竹常用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成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意象。

D、运动不但有益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配合意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B、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屈原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2分)“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①②④⑤③B、⑤④③①②C、②⑤④③①D、②①④③⑤7.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卜算子”B、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词。

其中,和“天净沙”都是词牌名,“咏梅”和“秋思”都是题目。

C、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莫泊桑笔下的于勒、施耐庵笔下的范进都让我们难以忘记。

D、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人们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终南别业》等。

8. 名著阅读。

(4分)(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神秘岛》,第三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B.《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塑造了众多草莽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C.《简?爱》这部小说以第二人称叙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亲切感人。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2)《昆虫记》是法布尔耗尽一生的光阴而创造的奇迹,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

书中除了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全书充满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2分)9.默写。

(10分)(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5)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场面。

(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奇特想象描写雪后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42分)(一)古诗词鉴赏。

(4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的最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二)文言文阅读(12分)(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抚摩。

1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潭中鱼可百许头/至寒至腴,可拊可餐B. 潭西南而望/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乃悟世间真有碧色D.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12.翻译画线句。

(不用抄原句)(3分)1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语段(一):语段(二):(三)说明文阅读(10分)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

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

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

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

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

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

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

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

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

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

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有删改。

)15.简要概括第五段中大数据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2分)16.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7.第二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8.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大数据这个名词早已出现,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也早已深化。

B、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精准”规避风险,成功应对所有挑战。

C、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将再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D、大数据之“大”,仅仅是因为它的容量大,数据大。

(四)阅读理解(16分)奶奶的粽子韩逸萌①“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