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剑斗中心小学吴圣记
近几年来,语文界对文本解读的研讨正如火如荼,涉及到宏观理论层面与微观的策略、路径与方法的层面。
但是,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仅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这只是教师专业性构成的核心元素之一。
文本解读可以也应该是多元而独特、丰富而深刻的,但教师是否需要把自己解读的丰厚内容都要纳入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之中呢?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和内在关系?
首先,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不等于文本的教学解读,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为教学设计。
考察“解读”一词,有“分析、研究、理解、体会”等意义。
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维度展开的分析理解与体会揣摩。
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
它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
然而,解读有深度与创见并不能保证你的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的。
虽说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个人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可不要忘了,教学的创造性与有效性更要取决于教师研读课文的一双慧眼。
因此,文本解读还必须还原为文本的教学解读,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与创生,或者说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
这是一个课程价值、教材价值与教学价值相融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整体考虑与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等问题。
总之,要求教师把解读之所得----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还原为教材解读,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
这才是教师更重要的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也是新时期对教师基本功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师要把解读文本所感所悟有效地转化、生成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与语文训练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它对于学生情感熏染、人格提升和语文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因此,文本解读应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设计。
其实,在文本的教学解读过程中就已经隐藏着教学设计的元素,或者说已经对教学设计有一个粗略的考虑。
这里强调的是,把教师粗糙的、不成型的设想定格、细化,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时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取舍与鉴选。
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哪些是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这需要取舍与鉴别、比较与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在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
取舍与鉴选实际上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取舍与鉴选的标准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实际需要、文本的特点与核心教学价值。
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
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阅读初始体验以及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寻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可能途径与接口。
第二,整合与重构。
其要义是,把教师解读文本的所得进行分类、归纳、去粗取精,并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视域(指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考虑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形成教学组块,融人文性熏染与工具性价值于一体,言意兼得。
整合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与安排。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各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板块,每个板块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融合多种教学活动,在达成核心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
这需要教师把解读文本浓缩后的精华,还原为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与讨论。
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整体的思路,这样的问题往往是高屋建瓴、统领全文,思维跨度比较大的,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学板块。
提炼这样的问题需要大视野、大境界、大手笔,更需要一种教学的灵感与直觉。
基于对文本整体把握与详尽解读,或从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内容入手;或从文本自身的逻辑结构线索切入;或从文章的标题介入;或从激发联想训练思维入手;或从阅读心理入手,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课文的疑点、悬点,等等。
第四,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在全面、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学习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当代人类工程学家蒙德尔雷提出“时动”设计的五个要点,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很有启迪意义。
(1)这一动作是否必要,能不能取消?(2)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3)这一动作的进行次序是否恰当,可不可以改变?(4)这一动作能否改良?(5)正在进行动作的这个人是否恰当?这启示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与环节安排时,要有系统观念、目标意识、反思精神。
要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教学设计要减省头
绪,合并、重组、增删教学环节,调整、优化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学自身的能力,与之是否匹配,能否灵活驾驭。
因此,教学设计时应当删去琐碎、分散、游离于教学主线以外的环节,减少浅层次的活动,压缩教师讲授的环节,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
第五,依据文本体式,创新教学设计。
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
这个差异,就为教学设计教学提供了凭借。
遵循文本体式、特点,采用与之匹配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阅读“这一个”文本时,掌握相应的适切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文本体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独特功效,通过它学生在阅读策略与方法上应该得到怎样的提升。
唯此,我们设计的能力目标才不会跑偏,也不会陷入大众化、模式化的境地。
譬如寓言,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虚拟的故事“借事喻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
感受故事形象,通过鲜活的寓言形象、人物言行,引发思考,揭示寓意,彰显其“理”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会被学生“鹬的嘴巴被蚌夹住了,他怎么能说话”“世界上真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在那么傻的人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纠缠,在课文是否合乎逻辑性与真实性上兜圈子。
根据寓言体式特点,创新教学设计。
简短寓言类课文,大致有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第一,朗读。
强调通过多种朗读点拨方法,使学生把课读熟、读像甚至熟读成诵,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情节。
第二,演述。
且“述”且“演”,带有表演性质的讲述(复述),或者创造性的演述。
第三,讨论。
抓住寓言关键词句、人物行为、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拓展思维,领悟寓意。
第四,表演。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给予指导和建议。
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加深体验的过程,它是一种带有很强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合作意识得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开发和生成。
这样的设计,可以改变以教师的逐段导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而创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本解读理应追求深度与创见,但深度与创见必须放在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基于儿童的视角去定夺,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权衡取舍,且要深入浅出,深入巧出。
此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这只去“一瓢”的功夫,需要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设“生”处地,换位思考,把文本解读之精华巧妙生成与转换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