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文本解读(修改稿)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李尧天一、原文:《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时代有许多人为了做官而假惺惺地做隐士,心里急着做官发财却装着淡漠名利安贫乐道的样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
只有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陶渊 明是中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真人”,所以我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开展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 在这样的 活动中去领悟陶渊明“真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导。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一、设计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 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 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 而 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 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 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全文▲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诗 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采菊东篱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 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一一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 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 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 积累文言字词。
5、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 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 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 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 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 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 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 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 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 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 品读课文名句: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世的喧闹, 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这句是说, 身处人境,但由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 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 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
3、学生齐读全诗。
六、小结(主题):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 了污浊的官③心远地 > 叙事一对比一一引出疑问议论--设问 ---- 心境高远 联想一实虚——物我合一描写一景物一一返朴归真抒情一感受 --- 得意忘言 ) 虽然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