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1、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2、了解楹联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楹联的起源及含义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
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
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
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
二、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
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
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内容相关;③、平仄相对;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3、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二、对联的起源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
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
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
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11年(723)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
到了宋代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桃符”。
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由此贴对联的习俗更甚于前代。
从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大兴其道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其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份和作用。
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
楹联大家倍出,可以说大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
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
2、资料补充: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
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三、对联的应用与种类:对联的产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它的适用性极广,宣传教化作用极大,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对联,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对联。
对联雅俗共赏亦庄亦谐。
从内容上说可以包罗万象,从形式上说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艺术上说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
把汉民族的母语应用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广泛最贴近民众生活最具适用性的不朽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与语言文字共存。
对联的分类:1、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2、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3、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孙贤子肖欢度晚年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4、挽联(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5、名胜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7、书画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劝谏联8、自勉联。
9、嘲讽联10、游戏联11、笑话联12、综合联。
例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王>八无耻)四、对联的内容与形式:对联的内容和知识涵量极大,囊其万事万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风情民俗,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比如涉及农桑、医药方面的就很丰富,中医药联在民间传播极广。
对联作为文学艺术形式,极尽新、奇、妙、谐、庄、讽、谏、喻等特点。
既有书面文学,又有口头文学特点。
特别是悬挂书写的牌匾对联,其观赏价值,审美趣味自不待言。
对人们的感召、启迪、教化、增知娱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谓传之久远,深达人心。
第二课时对联的特点及写作一、对联的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写作: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A、就是工整的对仗。
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
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
如: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B、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
请看下面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食馔茶对酒,饭对羹。
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例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
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是针对工对而言的.。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边书——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闭门藏新月开窗放野云——“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