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读写“蒜”“拌”等15个生字,会读“间断”“通宵达旦”等20个生词。
2.抓住各段的总起句,通过表格梳理,概括北京春节不同时间的民风民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比较详略安排,初步学习有顺序、有主次地叙写事件与场景的谋篇布局方法。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学习有顺序、有主次地叙写事件与场景的谋篇布局方法。
2.学习难点:初步学习有顺序、有主次地叙写事件与场景的谋篇布局方法。
【学习准备】1.能上网的电脑一台,有带声音的播放软件;2.有条件的可以准备电子版的课文和配套作业本;3.有条件的可以先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文(一)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同学们,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民风民俗。
在这特别的假日里,我们来开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
我们来看这一单元的导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训练的目标,阅读方面的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表达方面的目标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这是整个单元的学习训练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边说,边出示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进行讲解,了解和明确单元主题和训练要求)(二)导入新课学习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传统佳节。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
对于老舍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草原》等,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那么他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吧!二、学习字词,交流初印象(一)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读课文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出示学习小助手:(1)大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完后请用一两个词语来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留给你的印象。
没有课文纸的同学,可以按暂停键,看着屏幕来朗读。
后面的学习中,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暂停键。
好,开始读吧。
(温馨提示:在学习中,你随时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按暂停键哦!)。
2.学习字词读完了吗?这篇课文比较长,又京味儿十足,这些词语你能读正确吗?请你读一读。
第一组:铺.户掺和.间.断万象更.新(这一组词我们发现,都带有多音字,要求读正确,请你再读一读)第二组:腊八蒜闲在残灯末庙(第二组词,请你读一读。
腊八蒜啊,是北方的传统小吃,这个“蒜”字左边的示可以适当写的瘦小些;“闲在”,有同学说了,就是轻松自在;“残灯末庙”,就是指春节快要结束了,这三个词都有浓浓的北京味儿)第三组: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一擦黑儿(最后一组词自己读一读,这组词很特别,你发现了吗?有同学发现了,对,都有儿化音,北京话啊,常带有儿化音,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后面两字连起来,读得稍微快一些,这样就更有京腔京味了。
听老师来读。
请你再读一读这组词。
)嗯,真是京味十足,现在请把这三组字啊,连起来把它们读正确!3.完成相关作业一定都读正确了吧,现在就请你,完成作业本第1-3题,完成好后,再继续下面的学习。
(二)交流整体印象,定情感基调同学们,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
是的,是热闹喜庆、盛大欢乐的。
正如课文中所说的,你来读一读: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三、梳理内容,学习写法(一)梳理时间1.整体把握时间段。
老舍笔下这热闹喜庆、盛大欢乐的北京春节有多长时间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说一说吧。
你找到了吗?出示首尾自然段总起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是的,从腊月的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将近有40天。
这两句话是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起句。
2.梳理时间点。
那么,在漫长的春节里,老舍先生是从哪几个时间点展开来写的呢,请你按暂停键,在课文上找一找、划一划。
呈现学情:预设1:有同学圈了这些时间词。
预设2:有些同学划了自然段中的总起句、过渡句,这些句子就有春节中的不同时间点,这样找总起句、过渡句就不会遗漏这些时间点了。
预设3:也有些同学可能借助了作业本第4题表格中的第一列中时间点的提示。
大家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请你根据课文,补充完成作业本第4题表格中的第一列。
(二)梳理风俗1.梳理概括。
这些春节的日子,老北京人有着怎样的风俗活动呢?请你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简洁的字词概括在作业本表格第2列中。
第2列要填的内容比较多,你可以先来梳理前面“从腊八起”“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前三个时间的风俗。
当然有能力的也可以都概括梳理好。
也可以运用学习小助手提示的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方法。
出示学习小助手:(1)对应课文相关内容梳理;(2)直接能课文中能提取的,直接摘录,不能摘录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加以概括;(3)按顺序概括,尽量不缺漏。
2.交流评议。
根据预设学情,呈现预填表格,进行评议引导:(1)填好了前面三处,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概括的,“从腊八起”的风俗,他中间运用了分号,从铺户、孩子们、大人三方面概括,很清楚;(2)而且,“从腊八起”的风俗大人们是预备年货,“过了二十三”是备足年货,有所区别,很细致。
3.续填表格。
现在开始,请按暂停键完成后面三处。
交流。
“正月初五、初六”的风俗,比较零散,可以抓主要的概括,比如这位同学把赛轿车、赛马、赛骆驼概括为逛庙会。
(三)学习写法1.交流详略安排。
课文重点详细写了这北京春节里哪些日子呢?请你根据课文再理一理。
是的,我们发现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个日子是重点来写的,写得很详细。
2.交流梳理发现。
现在请修改表格。
表格的填写,不需要与老师提供的概括完全一致,基本即可。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整张表格,通过表格的梳理你发现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北京的春节的呢?学情呈现,预设一:有同学说,主要写了北京的春节丰富多样的风俗活动,特别是除夕这一天风俗很多。
预设二:有同学说,老舍先生是按时间顺序,有顺序地来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预设三:还有同学说,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个日子,写得有详有略,整张表格就像文章的框架和写作的提纲。
是的,老舍先生正是以时间为主线,抓住北京春节不同时间里的风俗串联成文,按时间顺序,有顺序地、有详有略地来写的。
我们以后在写这一单元有关民风民俗的习作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写。
(四)把握主要内容现在请按暂停键,根据表格,对照课文,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紧接着详细描述了除夕、初一、元宵等几个日子。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四、填结构图,学习写法为什么要有详有略地来写北京的春节呢?不着急,我们先来学习风俗活动最丰富的“除夕”这一部分吧!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一)完成结构图,学习表达除夕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请按暂停键,自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除夕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的,是热闹,这一段就是围绕“除夕真热闹”这一句话来写的,是一个总分段落。
1.全方位的描写。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的呢?请你完成作业本中的结构图。
出示参考图,我们来看这一位同学填的,这两句话作者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来体现出除夕的热闹。
后面是填对联、年画,不用加动词。
2.特别的字词。
请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你还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字词感受到除夕的这份热闹,请圈一圈。
交流。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真好,有些同学圈了这些词,这些表示数量多、时间长的字词,写出了除夕的热闹、隆重。
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发现这一段话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词组比较齐整,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就像过春节时那欢乐的心情一般。
请你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来感受这份热闹和隆重。
3.发现交流。
除夕是那么热闹、隆重、欢乐,单单写这两句就可以感受到除夕热闹。
那么不写后面两句可以吗?1.有同学说,不可以,从“除非、必定、除了、都”等关联词可以更写出除夕的热闹和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2.有同学说,这还写出了人们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因为吃团圆饭、祭祖、守岁是除夕的三大习俗,寄托了人们向往团圆、不忘先人、珍惜光阴等美好的愿望,包含了浓浓的亲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伴乐朗读,交流作用1.伴乐读。
是的,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和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带着我们新的理解,请你伴着音乐,来读一读这整一段描写除夕的语段吧。
2.说原因。
那么,课文为什么要把“除夕真热闹”写得如此详细呢?请你暂停下,联系全文想一想。
是的,这样更写出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使文章更有重点和主次。
好了,第一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