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构建

面向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构建

面向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构建刘向, 俞竹超, 尤天慧(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 110004)摘要: 本文分析了软件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概念与内容,基于软件企业员工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模型,提出了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最后讨论了知识地图在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平台中的应用。

关键词: 知识地图; 知识共享; 软件企业; 员工培训0 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不再是依靠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及资本,而是更多的依靠知识资源[1]。

知识型人才是企业的支柱。

在这个以创新求发展的社会,企业的新员工作为新鲜血液,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大多数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初期往往表现得难以适从。

因而,如何使新员工以最明显的效果、最短的时间融入到企业中来成为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海尔的员工培训四部曲[2]、老员工带新员工、经验交流会等。

然而,传统的入职培训都是通过短期的课堂讲授,将公司文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繁琐信息灌输给新员工。

实践证明,这种不少公司通用的培训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近一半新员工的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下,对本职工作和公司本身仍然比较陌生。

因此,入职培训中太过集中信息量往往让新员工难以适从,而且大量信息在他们的初期工作中并不需要。

于是,这短期的培训内容将很快被员工遗忘,在以后要用的时候却发现知识还不够。

在知识经济时代,软件企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专业人才总是向着最能发挥自己作用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企业靠拢,不少软件企业因为低落的员工忠诚度而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他们不得不经常雇用新员工,并花大力气来培训他们以适应本企业的工作。

尽管知识共享可以较好地促使新老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交流方式,导致知识共享的实际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的出现使得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可能[3]。

一方面,使用知识地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培训新员工的费用,从而减少企业因为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而带来的损失。

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是必须进行的,也是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企业总是希望新员工经过培训以后能够以最明显的效果、最短的时间融入到企业中来,使用知识地图是带领新员工进入状态的最好的、成本最低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全面,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对各个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为建立软件企业知识共享基础设施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但是并没有给出适合于构建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平台的实际方法。

本文通过对软件企业知识地图的构建和应用研究,为软件企业实现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为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平台的应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1 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1.1 知识共享Senge[4]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学习过程,且与信息共享不同,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更重要是帮助另一方理解信息的内涵并提高其行为能力。

Hendriks[5]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过程,知识不像其他商品可以自由地传递,向他人学习知识时,需要重构自己的行为且必须具备学习知识的知识。

他将知识共享主体分成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两类。

Eriksson &Dickson[6]认为知识共享是企业为员工创造空间或环境让员工相互了解;Sveiby[7]进一步将知识共享定义为员工间对彼此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流程的了解程度。

Davenport & Prusak[8]用一个公式形象地描述了知识共享的内涵,即知识共享=转移+吸收,知识需要从一方以适当形式转移到另一方,且另一方需要有足够能力吸收被转移形式的知识。

因此,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可以理解为:员工之间因为对某方面缺乏经验或者不懂或者因为兴趣等而愿意学习新的知识而去请教他人,或者某些员工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等等情况都叫做知识共享。

因而,知识共享是一个相互分享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双向过程。

1.2 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在企业内部网的基础上构建的覆盖全企业的综合信息平台,将信息发布、办公应用和服务功能综合于一体,是一个可定制、易管理的、为系统内部和外部人员提供协同工作和知识交流共享的群体协作应用平台。

它的目的是为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提供条件,帮助员工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平台一般可分为连接参与成员的表示层、提供各种具体知识服务的应用层和以知识库为主体的存储层三个层次。

表示层主要由知识桌面和参与成员两部分组成。

应用层主要包括一些知识应用组件,如新闻布告栏、知识图书馆、知识检索等。

存储层主要由知识库、专家库、数据库等构成。

2 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中的知识地图2.1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源于地理上的地图[9]。

知识地图是知识目录和领域专家的导航[10],其给出的是知识的位置或来源, 而不包括知识的内容,这是其区别于以往信息工具的最大不同点[11]。

知识地图也可以说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总分布图。

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以及各知识点间的关联;二是人员专家地图,即对企业员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描述。

一个规范的企业知识地图不仅能清楚地揭示企业内部、外部相关知识资源的分布及知识节点间的相互关联,还能建立知识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更完善的知识地图还能解释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内容[12]。

因此,完善的知识地图能够搭建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交流平台,培育学习分享的组织文化,并帮助员工实现知识共享。

2.2 软件企业知识地图的需求分析软件行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并且以人的智力为基础的职业化产业,人才就是其支柱。

因此,软件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对软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13]。

由于软件的应用领域比较广、需求多样化,即使有经验的老员工也有力所不及之处,新员工在掌握企业所需技能及开展工作方面常常遇到各种问题。

这里,新员工的界定不单单是企业的新进员工,还包括那些对特定的项目缺乏经验的员工。

使用知识地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的新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地图的导航功能来进行学习,并可以通过发现知识地图中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创新。

运用了导航功能的知识地图通过工作和角色导航,来辅助对新员工的培训。

员工使用该知识地图,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到可以使用的资源,观察企业的其他部分,从而了解到整个企业是如何实际运作的[14]。

因此,员工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些工作而不用去烦扰那些本来就已经很忙的专家。

同时,知识地图总纲还可以实现个性化设置,根据企业需求分别设置项目知识地图、岗位知识地图、产品知识地图、专家知识地图等,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知识共享[15]。

例如,把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制成地图,这样不仅容易找到知识,而且容易找到知识源,从而使企业实现对员工知识的有效管理。

有了这样的知识地图,管理人员无须询问员工的特长,在有新项目时,直接咨询这个知识地图系统就可以知道谁可以胜任。

软件企业是以项目管理为主要业务的企业。

在项目开发中, 知识一般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

因此,软件企业的知识体系可归为三大类:(1) 概念性知识,主要是指企业的基本信息和知识。

企业的基本信息和知识包括员工基本信息、企业文化、项目知识、产品知识、客户知识、开发文档等。

这些大多是显性知识。

(2) 流程性知识,主要是指业务流程知识,这是企业知识中最核心的部分。

软件企业的业务流程知识的核心就是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开发、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能力性知识,主要是指知识员工的专家技能、经验知识等,一般以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头脑中,这部分知识对企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企业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将此类知识显性化,将个人知识提升为企业知识。

这类知识通常通过建立知识共享交流平台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等化为各种显性知识,从而推进企业知识的积累与发展。

相应地,知识地图可分为概念型知识地图、流程型知识地图和能力型知识地图。

概念型知识地图是由一些主题或概念性等知识内容所组成的,用来表达企业内部知识以及知识来源间的关系;流程型知识地图则是描述企业行程、程序等活动,主要包含陈述型知识以及行为型知识;能力型知识地图则用来描述知识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专家具备哪些知识等。

2.3 软件企业知识地图的构建过程软件企业的知识地图是将项目知识、专家知识以及其他陈述性知识关联起来的导航系统。

软件企业知识地图的构建思路是:首先确定项目流程,找出项目的基本信息、参与人员、所属知识领域等,以及与项目流程中的每个节点所关联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参与人员获得软件企业中的专家和员工分布图,通常以组织结构图表示专家在各个部门的分布情况,然后分析并确定相关的专家知识,包括专家的基本信息、研究领域、承担项目、知识构成等;还可以获得各个知识领域下涉及的项目和专家以及员工,同时可以提取出关键知识点并建立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

知识地图构建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1) 知识收集知识收集的方式一般有文档分析、问卷调查、员工约谈、和现场查看。

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构建知识地图所需要的知识素材,即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

(2) 知识审计知识审计要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考虑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

知识审计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明确组织中哪些知识企业已经拥有,哪些知识尚不具备,哪些知识正在被使用,以及那些知识具有潜在价值但是还没有被利用。

知识审计是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3) 知识层次的划分汇集所有知识资产的来源后,便是对知识进行分类。

知识层次的划分一般为三个层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每个知识领域包括一系列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包括一系列的知识点。

这一阶段要听取业务专家的意见将知识层次划分为更小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组织业务背景来进行知识资产的分类,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归类于不同的业务流程或知识项目内,并标示其间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清晰的知识结构已经构成了组织的静态的知识地图,它能明确地指出组织现存了哪些信息与知识及其层次结构关系。

它是构建动态知识地图系统的基础。

(4) 知识关联知识关联初步描述某一领域或流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关联了解知识领域的结构或知识的传递演化情况。

3 软件企业员工知识共享中的知识地图模型软件企业的知识地图是由职称型知识地图、流程型知识地图和概念型知识地图相互交叉关联形成的集合。

首先,根据软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可以构建出职称型知识地图,即部门知识地图。

通过这种知识地图可以对软件企业的一般员工和专家在各个部门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通过进一步的链接还可以方便的获取专家的知识资产,包括知识构成、研究方向、承担项目、报告论文等知识和信息,这样就比较全面地记录和跟踪了专家在不同时期的所有知识资产,即使这个专家离开了企业,他的知识资产基本上也能够保留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