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下)

原名凌瑞棠,祖籍山东,出 生于北京。她原是一位画家, 自己说生平用功较多的是绘 画,因此她的小说创作也多 受此影响。1925年发表短篇 代表作《酒后》。对京派最 大的贡献是用童心写出了一 批温厚而富有暖意的作品。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萧乾:在忧郁的人生中寻找美的河流
原名萧秉乾,蒙古族,出生 于北京。萧乾年幼时父母早 逝,生活贫困,孤儿的经历 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1933年写出第一 篇小说《蚕》,进入当时京 派的文学圈,成为京派后起 的青年作家。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 半月刊,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 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 代》,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 说流派已经形成。1935年施蛰存因故辞 去《现代》编辑一职,标志着这一流派 的解体。 30年代,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是刘 呐鸥、施蛰存和穆时英。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第六节 “京派”小说 一、“京派”简介 “京派”不是一种单纯的地域性 概念。它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 以后,三十年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 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3年到1934年,中国文坛上曾经发 生过一场“京派”与“海派”的论争。这 场论争首先是由沈从文发动的。他的直接 指向是一批“海派”作家作品的商业化倾 向。上海的苏汶站了出来,在《现代》上 发表《文人在上海》一文,反唇相讥,回 敬了沈从文。这场论争最终以京派获胜, 海派失利而告终。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三)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 歌情调。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其理想的人生 形式的。但作者自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能存在 于“理想”之中,而在现实中,他所追寻的朴 素的、自然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消失。因此,他 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入了一丝忧郁, 一丝隐痛,只是作者是较为平静地表述这一切 的,因为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神圣伟大的悲 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 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二、《边城》(1934)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 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 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不仅典型 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 更以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 的审美品格以及深刻的的情感内涵,为现代抒 情小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境界。
一、生平与创作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京派 最后一个作家。 194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 逅集》,收有《复仇》、 《鸡鸭名家》、《邂逅》等 八篇小说。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新中国成立后,汪曾祺长期担任编 辑工作。60年代初发表小说《羊舍一 夕》,以风格的特异受人注意。此后, 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著名的《沙家浜》 就是由他执笔改编的。新时期发表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为80年代中 年作家的文化风情小说创作,以及“寻 根文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四)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 的抒情性,他把小说创作视为“情绪的体 操”。 (五)丰富多彩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 言风格。沈从文素有“文体作家”之称,他 充分做到了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
(五)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 刻画与把捉。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凌淑华(1900-1990)
林徽因是京派作家中比较自觉 地尝试现代主义技巧的女作家。 代表作是短篇《九十九度中》,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30年代北平 的“都市风景线”,小说写了 华氏99度酷暑下古都正在发生 着的五个故事。李健吾评价这 部小说是:“最富有现代性” 的作品。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汪曾祺(1920-1997)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刘呐鸥(1900-1939) 一、生平和创作 原名刘灿波,台湾台南人, 在日本接受教育至大学毕业。 1939年支持汪精卫建立南京 汉奸政府,并于同年因争夺 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 杀害。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作家。 1928年9月,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并于 同年10月,介绍了给日本新感觉派较大影响 的法国都市主义作家保尔-穆杭。1929年又翻 译了收有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片冈 铁兵作品的《色情文化》。Leabharlann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二、艺术特色
(一)字里行间蕴蓄着丰富的意象和色彩,流动着诗 的质素和意趣,显露着作者国人的才华。(《复仇》)
(二)意识流运用的圆熟和自然。与汪曾祺笔下的意 识流相比,无论是郭沫若、废名、穆时英的意识流小 说,都显得生硬幼稚,直到汪曾祺这里,中国菜真正 有了成熟的意识流小说。(《礼拜天的早晨》) (三)能进入现代派文艺的内核,写出现代人的那种 孤独感。(《绿猫》)
一、生平与创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 岳焕,早期曾用笔名休芸芸。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旅 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道败落, 不得已入行伍。目睹了许多军队 中的黑暗与杀人场景。1922年独 自来到北京,踏上了文学之路。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文学创作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两大题材 领域:一是对“湘西世界”中的人生状况及人 事哀乐的书写,主要作品包括中篇小说《边城》 (1934),长篇《长河)(1945),短篇《萧 萧》、《丈夫》等。一是对都市的病态人性的 描绘,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八骏图》 (1935)、《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 等。作者对湘西人主要采取的是同情与赞美的 态度,而对都市人主要采取的是排斥与批判的 态度。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废名:乡间儿女翁媪的书写者
废名是京派小说最早的 一位作家,以写乡间儿 女翁媪的日常生活著称。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废名早期是一个乡土小说家,早期小说体 现出注视、关怀下层贫病者的倾向,这集中体 现在1925年出版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 此后,随着审美意识的变化,废名作品中 的田园牧歌风味渐浓。作者开始采用抒情的方 式,着力刻画幽静的农村风物,显示平和的人 性之美。这些作品都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短篇 小说集《桃园》、《枣》和1932年出版的长篇 《桥》中。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汪曾祺的小说深受沈从文的影响。汪曾祺像 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想用自己的情愫构筑一个 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并以此来构成对现 实价值的拒绝。汪曾祺心目中的美的理想世界, 有两个重要的要素:一个是纯净天然的人性,一 个是纯净天然的人性得以生成、存在、外化、实 现的生态环境,即他笔下的如诗如画的风俗民情。 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汪曾祺所追求的“和谐” 境界。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汪曾祺的小说中 往往有大量的风俗描写,但汪却并非是为了写风 俗而写风俗,他写风俗的目的是为了写人。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二、主要作家
如果说京派在散文和诗歌方面的代表是 周作人、俞平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理论方面的代表是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 李长之,那么它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就是 废名、沈从文、凌淑华、林徽因和萧乾。其 中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四十 年代出现的汪曾祺,则是沈从文的大弟子, 也是京派的文学传人。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当时,左翼作家在这场论争中是局外人, 但不少作家也写了一些评论文章,最著名的是 鲁迅发表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 《“京派”和“海派”》一文: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 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 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 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 “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而已。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角度来表现物质进步 道德颓下,他处于左翼文 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 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 代文明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 处,因此,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 类不可知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 的不懈追寻,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 思想内核。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废名小说的特色与局限:
(一)废名的小说给人一种平淡朴讷之感, 他的小说最注重的是情趣和境界,而不大 注意结构布局的集中和完整,具有散文化 及散漫的特点。弥补这一点的,是他语言 运用上的极为讲究。可以说,废名在语言 文字的运用上是取得了出色的成就的。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汪曾祺作为京派的一员,他最大的特色就在 于与现代主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虽然之前在 废名的《桃园》,沈从文的《看虹录》、《摘 星录》,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等创作中, 流露出了一些现代主义的质素,但他们终归还 是向传统倾斜多一些,较多古典主义的质素, 直到汪曾祺的出现,才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多方 面的实验,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汪曾祺的现 代主义小说,我们现在知道的有:《复仇》、 《小学校里的钟声》、《囚犯》、《礼拜天的 早晨》、《绿猫》等。
(二)废名小说的生活题材、审美境 界都比较狭小,内容比较单薄,有些 作品还相当晦涩。《莫须有先生传》 以后的作品更着力表现“禅趣”,不 免使读者索然乏味。但仅就周作人所 称“用了他简练的文章写所独有的意 境”这点来说,废名已经对现代小说 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歌咏者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萧乾初期(1933-1935)小说,京派 的韵味很浓厚,具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 他往往是凭着一个城市中的“乡下人” 的独特身份,通过小孩天真的眼光,展 示人间的不平和不幸,给作品染上忧郁 的色彩。(《篱下》、《印子车的命 运》、《花子与老黄》)
1935年后,萧乾的态度更趋激进, 写了侧面反映一二九运动的《栗子》和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