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A 内涵:“乡土小说”,具体指20年代初、中期, 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目击现代文 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 隐含乡愁的笔触,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 为题材,
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 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 明的地方色彩,也揭示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 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一批小说。 代表作家有浙江天台的许杰、镇海的鲁彦、绍
缺陷 视野与题材较狭窄,难免概念化。
人物形象单薄。
以冰心的《超人》为例 冰心简介:
原名谢婉莹,儿童文学家,著有《超 人》、《繁星》等。 故事情节:何彬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 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
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
也不和人家在一件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 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邮差来的时候,
2)“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A 王鲁彦:(1901——1944),原名
王衡,浙江镇海人。代表作有短篇小
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
悲哀》、《屋顶下》等。
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始终坚 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 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最
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
和《黄金》等。
兴的许钦文;湖南湘阴的彭家煌和湘潭的黎锦
明;湖北黄梅的废名;安徽霍秋的台静农等。
B 乡土小说的特点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
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
集·序》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 创造社,主张在作品中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 心境,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
个人私生活中的灵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代
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2.美学特征: ①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②“情绪小说”、“情调小说”。 ③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
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了
某些消极影响。
视野比较狭窄,概念化严重。
1922年后,时代推进,现实变化了,热烈讨论 人生问题的气氛已不复存在。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一些作家带着对人
生与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注进行写作并企图 为社会“开药方”,我们将这类以社会和
他人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称为“为人生”的
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2)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 接刺激。
2.“问题小说”的内涵 主要在1919——1922左右,在小说中提出
一些贴近青年人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举
凡家庭、婚姻、女子地位、教育、乃至劳
工、儿童、社会习俗、国民性改造、人生 目的和意义„„都有涉及。代表作家有冰
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3.郁达夫
生平及创作: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 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
阳人。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第一
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小说处女作《银灰色
的死》,代表作《沉沦》。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独特,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
里受苦呢!”。
弱国子民之痛
“零余者”人物序列形象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自我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构的散文化;

流丽、清新的文笔;
缘情赋形 意境幽远
——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这篇小说写于1932年10月,原载于1932 年12月1日《现代》文学月刊第2卷第2期 上。
《菊英的出嫁》
《黄金》
B 彭家煌
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作品主 要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
各种活剧。
茅盾称《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
一。”
严家炎说:“比20年代一般乡土作家的更为活 泼有趣,也更加深刻成熟。”
C 台静农
台静农(1903——1990),安徽霍丘人,主要的
1.《迟桂花》在结构设计上很精心。
2、多彩的景致和细腻的感情
a、首先,景物描写的清幽、变化多姿。
“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
些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
“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 来了;东嗡嗡地 这钟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 清”。
“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
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来了呢?”
“她象吃了一惊似的立了起来问我,同时我也立
起来了,且在将身体起立的行动当中,乘机拭去 了我的眼泪。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
“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
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
流动”。
小说正是以“迟桂花”为篇名,用迟
桂花浓郁的幽香渲染气氛,并在人物 身上赋予了“迟桂花的品质,寄托了
冰心小说的特征: 结构比较单一——“单纯”。
冰心体:语言文白夹杂、非常清丽、 婉约,有自己的个性和韵味,抒情性 比较浓。 冰心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很深刻。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极端派 的思想,她是不喜欢的。因此,冰心的
问题小说虽然反映了一些矛盾冲突,但
冲突是平缓的,虽描写了一些正面人物, 但人物是软弱的,是一些软脊骨的好人。 (茅盾《冰心论》)
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
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梁启超发起的“新小说”创作,对进
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 1.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开埠,印刷、
报刊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小说的传
播手段得到拓宽。
2.连载小说的出现。 3.稿费制度的完善。
问题小说主要借鉴外国文学的有如下三方面
a “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
文学及东北欧文学;
b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
c 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特征: 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哲理色彩; 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但
也有些作家试图找寻答案,以“美”
和“爱”来弥和缺陷,净化人生。
首先,作家对愚昧、落后的故乡风习进行尖 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 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忧郁的抒情调子。
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 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C “乡土小说”的文学叱意义 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
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四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 作(1917-1927)
2013年9月27日
一、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外物》 “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 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桓谭的《新论》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
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
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叶圣 陶。
1.叶绍钧的创作
叶绍钧(1894——1988),江苏苏州人,文学 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叶绍钧家境贫寒,曾多年 从事小学教育。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 痛苦和不幸,2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隔膜》(1922)、《火灾》(1923)、《线
下》(1925)、《城中》(1925)、《未厌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如果不读英文,不接触那些用英文 写的文学作品,我绝不会写什么小 说。”——叶圣陶:《叶圣陶选
集·自序》,《叶圣陶选集》,北京:
开明书店1951年版,第7页。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1.形成原因: 1)“五四”本身携带着的理性色彩,造就了 “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
许多青年欢喜跳跃着去接他们的信;何彬
却永远得不着一封信。
他除了每天在局里办事,和同事们说几句
公事上的话;以及房东程姥姥替他端饭的
时候,也说几句照例的应酬话,此外就不
开口了。” “他不但是何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
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 一朵花,一根
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书 架上却堆满了书。”
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
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他们的艺术倾向基本趋于客观写实,强调 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
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在现
代文学的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
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 述小说
(一)“自叙传”小说
作品有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
鲁迅说他“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
在纸上”。 师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把中国乡间的 恐怖,和盘托出。代表作品《拜堂》
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人生派写 实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针砭社会痼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
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 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
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 1918年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要作品 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年)、长篇 小说《一叶》(1922年)、诗集《童心》 (1925年)。
《春雨之夜》、《雪后》、《沉思》、《微笑》
3.“问题小说”的衰落
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答案或是 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