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103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17年1月修改版)

25103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17年1月修改版)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表——1附图:25103工作面工程平面图第二节煤层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25103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实际揭露证实,该工作面范围内,5号煤赋存稳定,全区可采。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煤层情况表表-2附图: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顶、底板岩性特征表表——3第四节地质构造一、地层砂岩与25103工作面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系地层,以K1下伏本溪组地层连续沉积。

下部以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及薄煤层,石灰岩有时相变为海相(钙质)泥岩;其下部为主要可采煤层5号煤层、灰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中上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煤层及薄层海相(钙质)泥岩或泥岩1~2层。

5号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平均厚约3.78m,老顶为砂岩,平均厚约7.0m,底板为细砂岩,平均厚约2.24m。

二、构造特征1、工作面内部构造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根据25103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实际揭露,该工作面内部构造较简单,工作面范围内有6条落差1.0m以上的断层,最大落差3.0m,由于5号煤层平均厚度8.4m,以上断层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

工作面回采到断层时要加强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具体断层产状特征描述见下表:断层情况表表——4第五节水文地质一、水文地质情况1、含水层本采区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含水层分别是新生界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石炭系二叠系含水岩组;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

(1)井田内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梁家沟河及井田内沟谷,岩性为砂砾石、岩石碎屑等,单位涌水量4.43—16.6L/s·m,渗透系数8.59—61.4m/d,透水性良好,分布范围小,对井下开采无影响。

(2石炭系二叠系含水岩组石炭系太原组主要含水层由砂岩及薄层灰岩组成,单层厚度1-4m,与泥岩、砂质泥岩隔水层相间沉积,构成多层承压含水层组。

LG122号钻孔抽水试验表明:水质类型为HCO3·Cl -Na·Ca型,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00855L/s·m,渗透系数0.0257m/d,富水性弱,对本矿区内的煤层开采无较大的影响。

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含水层以中细粒砂岩裂隙为主,LG21号钻孔抽水试验表明:水质类型为HCO3·Cl-Ca·Mg型,单位涌水量0.0273L/s·m,渗透系数0.0462m/d,为煤层上覆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弱,对本矿区内的煤层开采无大的影响。

(3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井田内奥陶系灰岩为上马家沟组,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富水性强。

本井田属于马圈泉域,奥灰水流向近南。

井田内LG21、LG122号钻孔抽水试验表明,其单位涌水量0.00828-1.0785 L/s·m,渗透系数0.0126-0.434m/d,岩溶水PH值7.62-7.80,矿化度0.478-0.500 g/L,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或HCO3-Na·Ca,其静水位标高为1168.22-1168.62m ,井田内西部可采煤层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820m ,5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780m,井田西部存在承压开采,故奥灰水对本井田的煤层开采有影响,应加强防护措施。

2、老空水(1)25103上覆老空积水通过排查分析25103上覆工作面为采空区分别为22101工作面采空区和22103工作面采空区,22101采空区低洼点存在老空积水,在22103回风顺槽施工泄水孔已对积水进行了疏放。

为防止22013工作面回采后,泄水孔变形不畅通,在25103回风顺槽7号测点后8米处机房施工钻孔进行了探放,现总结如下。

2016年2月2日到4月15日,在25103回风顺槽7号测点后8米处机房施工了5个钻孔。

其中:放2号孔终孔120m,透采空区标高1098.2m,无水;放3号孔终孔134.8m,透采空区标高1103.5m,无水;放4号孔终孔135m,透采空区标高1101.4m,水量6m 3/h,累计疏放水量约300 m3;放5号孔终孔136m,透采空区标高1101.3m,无水。

放4孔与22101采空区打透后累计疏放水量300m3,扫孔后最后形成动水约0.1m3/h,25103上覆22101老空水已基本疏放干净,不影响工作面安全开采。

放水孔统计表表-5(2)25103侧面老空积水25103工作面周围没有采空区,不存在老空积水。

(3)地面水体25103回采工作面范围内地面没有河流,不存在塌陷区积水。

3、底板承压水25103工作面下伏含水层为奥灰含水层,突水系数分别计算:奥灰突水系数计算T=P/MT突水系数;P:水压计算为1.84MPa{P=(1168.62-1025.4+41)÷100=1.84},25103工作面回采下限1025.4m,实测最高水位1168.62m }M:隔水层厚度41m。

T=1.84/41=0.045MPa/m计算奥灰突水系数为0.045MPa/m,小于构造破坏块段安全回采值0.06MPa/m,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

5、涌水量正常涌水量:该面正常涌水量约16m3/h(工作面生产用水12m3/h及顶板砂岩淋水4m3/h)。

最大涌水量:预计该面最大涌水量20m3/h。

(25103工作面回采巷道与22103工作面同属一采区,采区内煤层产状、赋存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相同,根据已回采的22103工作面掘进施工时没有其他涌水的实际情况25103工作面回采只考虑工作面生产用水及顶板砂岩淋水)。

25103工作面的排水路线为:工作面低洼点积水经排水设备排至221辅助运输下山水沟,自泄至820水仓排至中央水仓至地面。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1、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该区为低瓦斯区,瓦斯赋存于煤层及顶板裂隙中,局部可能有瓦斯聚集,煤尘爆炸指数37.4%,有爆炸危险,生产过程中做好综合防尘工作。

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进行预防煤尘、瓦斯。

表-6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1、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参数、采用的工业指标采用地质块段法在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上求取有关储量计算参数(面积、煤厚、倾角)。

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储量。

Q=S/cosα*M*D式中:Q:工作面储量(吨)S:工作面水平面积(m2)α:平均煤层倾角(度)M:利用纯煤真厚度(m)D:视密度(t/m3)参数确定(1)平面积的确定: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经井下测图后,利用AUTOCAD绘图系统软件对图纸进行编辑,由计算机求取各地质块段的平面积。

(2)视密度的确定:根据钻孔煤芯煤样的取样测试结果,5号煤视密度为1.40 t/m3。

(3)煤层倾角的确定:用图解法在工作面内不同地段求取煤层倾角,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工作面煤层倾角。

(4)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根据上下顺槽和切眼掘进中实测煤层的厚度,得到平均厚度为8.3m。

2、25103工作面可采面积约116952m2,5号煤平均煤厚约8.3m,视密度 1.40t/ m³,煤层倾角18°,计算得出地质储量135.90万吨,按照回采率85%计算,可采储量115.52万吨。

3、服务年限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储量/设计月产量)=(115.52÷15)=7.7个月第八节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1、25103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出现抽顶现象,回采时要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合理确定采放比和循环进尺。

2、工作面煤层倾角较大,回采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滑措施。

3、工作面初、周期来压期间,要加强支护,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4、在断层附近要加强支护,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

5、配备工作和备用排水设备(排水能力不低于100 m3/h)并能正常使用。

6、熟知并密切注意观察突水征兆,发现有出水迹象时,必须立即停止施工,撤出人员,并立即向调度室汇报。

7、熟知掌握各种避灾路线,发生灾害时能够选择正确的路线避灾。

8、加强本工作面通风管理工作,防止瓦斯等有害气体积聚。

9、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其它有关规定。

第九节附图1、地层综合柱状图(1:500)。

2、25103回采工作面工程平面图(1:2000)。

3、25103工作面回采道巷素描图(1:2000)。

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概况进风巷、回风巷通过251进、回风车场与221回风上山相连,形成独立系统。

二、工作面进风巷25103运输顺槽沿5#煤层底板掘进布置,采用钢梁与钢腿支护,断面为梯形,净断面分别为10.13m2,棚距0.7米,用于运输煤炭、进风、行人。

三、工作面回风巷25103回风巷沿5#煤层底板掘进布置,采用钢梁与钢腿支护,断面为梯形,净断面分别为9.3m2,棚距0.7米,用于回风、行人、运料。

四、工作面开切眼25103切眼沿5#煤层底板掘进,采用木棚支护,断面为梯形,净断面为16.75m2,用于初采设备的安装。

附图3: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图。

第二节采煤工艺一、采煤工艺(一)采煤方法:25103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工艺。

工作面采用MG200/500-QWD型双滚筒采煤机割煤,SGZ764/500、SGZ764/50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和回收顶煤,ZF4200/17/28型液压支架和ZFG4800/18/29型过渡支架支护顶板,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

1、采放高度:采面煤层厚度2.8m~11.4m。

平均煤层厚度8.3m,割煤高度2.5m,放顶煤厚5.8米。

2、放煤步距:(1)放煤高度在4.5m以下,采用割一放一,即放煤步距为0.6m。

(2)放煤高度在4.5m以上,采用割二放一,即放煤步距为1.2m。

3、工艺流程:割煤→推移前部运输机→移架→拉移后部运输机→割煤→推移前部运输机→移架→放顶煤→拉移后部运输机。

(二)采放比和循环进尺的确定本工作面煤层厚度平均8.3m,采煤机采高1.7~2.5m,滚筒截深为0.6m,牵引速度0~7.5m/min,牵引方式为齿轮-齿轨式,支架的支撑范围为1.7~2.8m;确定工作面循环进尺为0.6m,采高不超过2.5m;平均放煤厚5.8m,确定平均采放比为1:2.32,符合有关规定;煤层在4.0m以下时严禁放煤,煤层在10.0米以上时采高调整至2.8m,保证采放比不大于1:3。

(三)采煤工艺:采煤机割煤→前部刮板机出煤→移运输机、支架→顶煤由后部运输机运出→拉后部运输机。

二、采煤机进刀方式工作面上端部斜切进刀,采煤机单向割煤,往返一次进一刀。

在外部运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控制煤机运行速度,实现采放平行作业。

(一)采煤机进刀方式采煤机的进刀采用端部自开缺口、斜切进刀的方式,斜切进刀段长度为25m,进刀深度0.6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