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孙芳芳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
“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
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
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
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
该学说显然是道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氏经历了20 世纪前半期世界城市化进程后, 从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出发而形成的。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不足, 提出了把城镇和乡村所有人类聚居地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新学科。
虽然不够完善, 但目的是建设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
道氏当时已洞察到“人类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住区”, 而且这将是“一场袭击整个人类的迄今为止的最深广的革命”, 称之谓“城市革命”。
道氏于1975 年去世, 但是历史的发展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
可惜的是, 道氏的学术思想影响不够广泛, 包括在中国介绍得很少。
吴良镛先生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经历了20 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这是一条充满了成功与失败, 建设与“破坏”的迂回曲折道路。
)吴先生运用他丰富的学识, 结合着1980 年代后崛起于世界的“环境意识”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 在道氏学说的基础上, 发展和建立起“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理论。
这个学术上的贡献,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的意义。
吴先生把人居环境内容分为五个大系统, 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其他支撑系统等。
根据中国的实践把人居环境分为五个层次, 即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全球五个层次。
他还明确了处理这些问题的五大原则, 包括生态观念、经济观念、科技观念、社会观念和文化观念。
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主导的专业就是广义建筑学, 包括传统的建筑学、城市学和地景学(通常叫风景园林) 。
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五项原则之间也是如此,它们相互关联、牵制。
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统筹兼顾五项原则,求得暂时的统一,并不断加以调整。
“人居环境科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本构架和学科体系。
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 非常丰富。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还论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理念以及教育等问题。
面对诸多矛盾, 诸多学科, 吴先生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 即开锁的“钥匙”, 这是任何学科必须具备的条件。
21 世纪是“新的城市世纪”。
全球城市化将继续推进。
全球住在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总量可能会达到60 亿以上。
城市经济将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最主要的支柱, 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背景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各方面的全球化影响;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情况下信息社会的到来;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城市化推进; 资源相对短缺下必须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不够全面富裕下的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等等。
这些挑战和矛盾是我国城市化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我国21 世纪(特别是前半期) 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
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指导。
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 是这种需要的一种反映和产物。
目前国际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今后城市的人居环境都将建立在逐步改造当代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既要超前,又要留有余地,要以人们可以承受又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方式满足人类的要求。
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1)人居环境理沦研究。
如吴良镛(1997年)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构建人居环境学科的学术框架。
朱锡金(1994年)提出生态住区概念统研究了大城市周围地区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生态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三者结合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还有很多学者针对个别城市进行人居环境评价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3)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一些国内学者介绍和借鉴国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城市建设理想人居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从微观尺度的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而对中尺度人居环境和对城市之间人居环境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研究很少,而大尺度的人居环境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则更少。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深广的学问。
主要内容上要考虑如下三点:(1) 人类聚居( Human Set2tlement , 简称人居) 是指所有人类的聚居地, 从人口数量巨大的巨型城市到“三家村”式的小村庄, 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虽然它们在规模上、空间形态上、设施标准上以及包含的物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 但在“聚居”这点上都是共同的。
人居环境科学把城镇和乡村放在统一的框架内加以研究是科学的, 也是必要的。
就中国而言, 虽然我们的城市和农村存在着体制上的“二元结构”, 但是城乡之间在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物质交换、信息传递、文化交流以及土地使用、交通运输等很多方面已经存在着不可切割的内在联系。
1998 年党中央关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决议中提出发展小城镇的战略, 就是把城乡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的一个明证。
城镇和农村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地域之中, 理应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
(2) 创造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中最基本的课题, 也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人类的一切活动: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科学的⋯⋯,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
“居住”是个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或人均居住面积) , 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居性”(Liveable ) 是人居最基本的要求, 不仅现在, 以至永远。
环境是人类生存最本原的基础和条件。
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环境质量(从微观到宏观)是保证“可居性”最重要的条件。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条客观规律。
近几年, 来自千里之外的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城市的“袭击”, 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启示。
江泽民同志在2001 年建党80 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出: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又提到要“⋯⋯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些都是人居环境科学应该解决的基本任务。
近几年很多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 某些情况下, 这种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形象”, 形象仅解决“视觉环境”问题, 它只是人居环境的一部分, 而且要和功能和其他内容有机结合才对。
把“形象工程”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不够全面的。
(3) 方法论是规划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所归纳的“融贯综合”的方法, 是研究和解决像城市这样复杂的巨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
整体观、战略观也都是研究城市和区域问题的重要方法。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 “20 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21 世纪微观与宏观应结合成一体。
”“人居环境科学”是21 世纪的科学, 是为了解决21 世纪的人类聚居问题, 因此它应该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科学, 一门从整体上来研究人居问题的科学。
3结语当前,我们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存在很大差别。
有些地方是掠夺性的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者危及人们生命安全。
城市是区域中心,发展的快些,城与乡要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
城市有大量的人才储备,而农村有更多的自然资源。
“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基层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的繁荣带动农村的发展”。
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我们首先要积极地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要充分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因素,摈弃以往的单纯“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宜人的人居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周干峙.我所理解的吴良镛先生和人居环境科. (cnki)[3]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2002,7,26(7):9-10[4]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4]吴良镛.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15-17(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