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和反思(五)教案:第五章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3.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4.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发展分析问题及推理能力,初步领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5.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学习品质。
6.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实,学习科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主要历程,初步构建科学探究的基本框架。
【教学难点】学习对宏观的化学反应事实进行微观的解释。
三、教学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展示台、升降台【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砝码)、小烧杯(带刻度)、微型烧杯、锥形瓶、小试管、单孔橡胶塞、导气管、小气球、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镊子、药匙、滤纸、火柴、砂纸、棉线【药品】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镁条、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等四、主要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式五、主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展示多彩的化学变化组图。
化学变化的特征和本质,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等反应现象,能量有改变。
[观看][认同]化学变化的特征。
化学变化中能量可能会有变化!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引入新问题。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思考] 化学变化中质量可能会有变化吗?明确研究课题。
[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过思考作出假设。
[PPT]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著名的科学家研究这个问题时,可能的一些思想火花。
[大胆猜想]改变或不变,简单阐述依据。
[思考]假如我是化学家,我想……我要……我做……初步体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史实。
感受科学家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
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探究][PPT]1.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白磷的燃烧的反应特点。
[指导探究][PPT]2.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特点。
[指导探究]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的要求[指导实验]巡视并指导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重点关注正常和异常实验结果。
[思考回答]1.白磷燃烧的反应物有固体和气体,生成物是白色固体(白烟)。
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气球起缓冲气压和密封管口的作用;加热的导管在瓶内引燃白磷,保证反应在密闭体系内进行。
2.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生成物也是固体和液体。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实验装置细节设计,增长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实验探究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逐步树立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引导归纳]以白磷燃烧的实验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白磷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相等。
[记录][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内涵。
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科学家、年代、实验简介和对科学的贡献。
[倾听]化学史实。
[感慨]科学研究的曲折历程。
体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史实,感受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过渡]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呢?[指导活动]学生动手拆装分子模型。
[讲解]活动规则。
[指出]鼓励认真观看,积极发现过程中的问题。
[Flash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观看] 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动手活动]小组拆装分子模型的竞赛。
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体会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并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思考]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破裂,原子重组。
直观展现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
进一步感受化学反应的微观情境。
学习从微观解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归纳]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思考回答]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领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创设情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演示实验]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启发]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可能的原因。
[思考]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特点。
[回答]不变,质量守恒。
变大,镁结合了空气中的氧气,质量增大……[观察]实验[分析回答]镁条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损失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用实验事实作依据,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拓展]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初步感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初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
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小结]谈谈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
[交流]知识、实验探究方法、化学史实、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家的精神等等[板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反思篇:《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设计思路与课堂实施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王磊张旌北京35中初中部佟威一、背景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化学定量研究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化学的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由收集、记录资料为特征的经验描述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整理材料、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特征的理论概括阶段。
化学从定性研究的方法向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
为了进一步弄清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化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等。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燃素说”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产生于对“燃素说”进行验证的研究中。
“燃素说”几乎解答了当时生产实际和化学实验中所提出的全部问题,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的深入研究及对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的认识的不断发展,“燃素说”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
特别是18世纪后半叶,新的化学发现导致了俄国著名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事实上,在17世纪上半叶,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已经被一些化学家无意识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了。
从17世纪下半叶由于定量实验的广泛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实际山已经得到了人们的直观承认。
当时许多化学家在进行实验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原理。
18世纪的化学大师舍勒、卡文迪许、普里斯特里都曾经在自己的实验中,无意识地应用质量守恒原理,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可惜他们虽然精于实验。
却不愿意对实验的成果作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无一人对此原理作出清晰的阐述。
荣誉只好让给具有卓越思维分析力的拉瓦锡。
拉瓦锡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开始,就认识到精确的科学测量的重要性。
1774年,拉瓦锡用比较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化合中各物质的质量的变化关系。
通过多次定量实验,拉瓦锡也得出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在化学反应中,不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而且物质中所含的任何一种元素的质量也保持不变。
在他编写的《化学纲要》一书中,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将质量守恒定律表达出来。
书中他就论述经过发酵制酒精时指出:无论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
物质在每一个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是一个公理。
由于18世纪的科学认识水平和使用手段的限制,不论是罗蒙诺索夫还是拉瓦锡,他们的测量都不够精确,小于0.2%的重量变化就测不出来了。
直到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一个精确度很高的实验,误差不超过0.0001 g,他用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1789年,拉瓦锡通过对葡萄酿制过程的分析,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也适应于有机物,为有机物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拉瓦锡是明确指出把“量”作为衡量尺度对化学现象进行实验把近代化学推进到定量研究的水平。
这之后,定量化学实验研究被大规模开展起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导致出无书大量化学发现。
二、教学设想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实验,根据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定量实验研究的化学史实资料背景,根据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变化,也在物理学习中认识了能量守恒的知识,为进一步定量地研究化学反应,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应该突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化学家的不懈追求,突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突出定量实验的测量结果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定量实验还必须具有结果的可重复性,这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恰当素材。
整体优化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的背景,以科学家的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学习的内驱力,以学习定量化学实验研究方法为过程性体验,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活动为学习方式,以学生归纳、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为学习的核心知识,以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问题为学习的目的。
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了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以科学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料为线索,引导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的线路,体会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悟科学研究的曲折历程,学习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条主线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定量实验的研究特点,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围绕着两条主线渐渐展开,伴随着探究活动逐渐深入,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注重以学生为本,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带领学生领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
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怎样去思考,怎样分析推理,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怎样去伪存真,怎样用实验事实为依据,以及创设活动并指导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教师调整自身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突出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