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共2次课,4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能识记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2、能知道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哪些?请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能针对某一具体课堂教学任务,正确设置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以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辅以生动的幻灯片2、讨论法:寻找适当的小学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最佳课堂教学目标。
五、学时分配 4学时六、教学过程(详见讲义)七、作业1、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哪些?请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2、能针对某一具体课堂教学任务,正确制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八、参考资料1、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wlkc/xinlixue/dishizhangdierjie2.htm《教学设计》教案“我尊敬那些清楚地知道他们目的的人。
世上所有的不幸,大部分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发生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目标。
他们肩负建设一座塔的使命,但在打基础时并不比搭一个窝棚花更多的力气”——歌德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
——朱慕菊(基教司副司长)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顾泠沅(上海教科院)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导入:一天,王老师带领同学去郊区农村参观。
出发前,他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布置了任务。
(1)“你们主义观察鼓舞的生长情况,看那里有什么,长得怎样?”(2)“你们注意观察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
”参观结束后,王老师让同学们分别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一般都写得比较详细、具体和生动;接着,又让第一组同学描写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让第二组同学描写谷物生长情况,结果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印象,大多数学生的叙述是含混、模糊的。
启示:这是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实验。
实验表明:目标的指向作用对学生的观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可见,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与陈述在有效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学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教学目标随着程序教学的发展而受到广泛重视。
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起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
教育情境中经常有三个英文单词与之对应:aim—教育宗旨、goal—教育目的、objective—教学目标。
从教育的不同层面,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多种表达形式,如图:(1)教育宗旨: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学生的学习任务等,由教育专门委员会、专家小组或社会决策者来完成,其陈述的语言往往是描述性的或含糊不清。
(2)教育目的:从国家、地区社会要求的角度出发而定的。
指学生在学校中应该达到的教育水平,它的制定由教育专门小组、教材编写组或地区教育机构。
(3)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目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将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
它又可分为三个层次:A、培养方案的目标: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教学设计》教案B、课程目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要求。
C、课堂目标: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
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导教、导学、导测量”(一)导教1、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
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排除无关干扰。
3、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二)导学1、要为学生认同: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
2、要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3、难度要适中:“跳一跳摘桃子”即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三)导测量三、设置与陈述教育目标(一)、教学目标的设置理论前提是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1、根据教材和知识学习阶段确定单元或课时目标: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类型。
2、教学目标间的平衡。
a、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目标;b、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c、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目标与情感、动作技能领域内的目标相结合;d、教学目标的多少应符合学习规律。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1、传统教学目标陈述存在的问题(1)在表述教学后学生要能“做什么”时,使用意义含糊的词语。
如“懂得”“理解”“认识”“掌握”“体会”“加深体会”“进一步认识”。
这是目前教学目标中最常见的问题。
用含糊其辞的方式陈述教学目标会妨碍目标导学、导教、导测评功能的实现。
也就是不利于教和学的目标是否实现的判断。
(2)陈述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所谓“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师在陈述目标时,由于知识与能力界限不清,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将记住知识和理解知识的目标放在“知识”里,有时又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记住、理解的知识都放在能力里,有些知识目标又放在品德里。
目标陈述层次上的混乱,会影响后续教学的有序展开。
如上述语文课教学目标之一“了解一些重要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抓住主要扫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属于认知策略的学习。
(3)目标主体的偏离。
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是最常用的句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
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
以上三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测量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我们会怀疑教学目标的功能作用,甚至在教学中经常是事倍功半。
2、良好教学目标陈述的标准(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
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3)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和评价三个层次。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1、马杰的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也称作业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B.F.Mager)于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论述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
它的一般模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即它要求在目标中描述提供的条件(刺激)和学生应该做出的反应(行为)。
只要刺激和反应规定的具体、明确,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
马杰认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教学设计》教案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
为了便于记忆,他们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即应阐明教学对象。
学习者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只有当学习者积极地进行心智的加工和技能的训练时,才会有学习活动发生。
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时必须首先明确教学对象。
如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B……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例:(能)操作摄像机、(能)说出人腿骨骼的名称、(能)列举选用教学方法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能)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异同处。
C……条件(cond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对行为发生条件的表述,也指明了在何种状况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评定。
例如,陈述“要求学习者能够辨别各种鸟类”这一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指明“是从黑白图片中还是从彩色图片中”;陈述“能够操作计算机”这一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指明是“在教师指导下或者说明书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这一行为条件。
一般来说,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单独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⑥问题明确性的因素(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产生)。
D……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优良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例:在1分钟以内准备好必需的消防器材(速度)、测量血压,误差在+5mm/Hg以内(准确性)、加工件质量要达到国家Ⅱ级标准(质量)。
但表述要注意规范:1、行为主体学生化。
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
如:“学生能……”。
2、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
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
如: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3、行为条件情景化。
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
如“通过听说交流……”、“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根据所给的图表……”、“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4、行为标准表现程序具体化。
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行为表述是最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
而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可根据教学对象或内容,省略其一或全部。
练习:标出下列目标的ABCD成分。
提供10个有关海湾战争原因的是非判断题;大学一年级学生应能判断正误,其中9道题正确为合格;历史系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所布置的7篇材料后,能撰文对两种古代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至少列举每种古代文化的5种特征;新兵营的战士通过一个月的集训,应能在距离标准圆靶50米之处,使用标准步枪在20 秒以内射击5次,至少有4次击中靶心。
过渡:用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陈述含糊、难以操作和测评的缺点,有利于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检测功能的实现,但由于它只强调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有可能使教学活动显得机械、呆板,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而且很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
但是如果使用表现学习者内部认知、情感变化的术语来陈述教学目标,又容易产生模糊性。
为解决这一矛盾,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描述教学目标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