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之间如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程与时代现状,针对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字: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相互影响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又称都市社会学,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社会学分类城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主要有:①城市化派。
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
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
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
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
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
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
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
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
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城市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却不能说是惟一内容。
这就意味着应该把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放到关于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的综合研究中去, 而不宜仅仅把城市社会问题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种观点认为, 城市社会学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 或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从外延角度试图揭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很难使人们完整把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和本质特征。
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城市与城市社会, 研究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 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这里所说的城市社会的构成主要是指城市社会的结构体系, 亦即城市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城市社会学诞生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 这与当时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问题十分突出有直接关系。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社会学家的确十分关注城市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这使后来的某些学者们以为城市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城市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其实, 进一步探究不难发现, 早期城市社会学家并未停留在简单描述城市社会问题的层面, 而是主要运用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 力图从城市社会的构成和发展规律中寻找城市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提出的扇形理论、哈里斯等人提出的多核心理论等等, 都是对于城市社会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 只是这种探讨过分侧重于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 显然有失偏颇, 势必引发一系列批评和修正。
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 使当代社会学家们认识到, 城市问题并不只是由城市空间结构所决定的, 与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制度安排等社会要素有密切关系。
于是, 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家更加着重于从社会体系的构成及其变化的角度揭示城市现象和城市问题。
例如, 美国的甘斯、路易斯提出了人口组成论, 主张通过分析城市人口结构( 包括阶层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等) 来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法国的曼努尔·卡斯泰尔用结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在他看来,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 而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
英国的帕尔则从城市是一种社会和空间体系的理念出发, 认为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是造成城市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等。
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过程来看, 不管是早期的芝加哥学派, 还是当代新城市社会学派,都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社会学, 其中包括从社会问题入手来探讨、分析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
因此, 我们认为, 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是符合这门学科历史形成的基本轨迹与基本范式的。
界定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要考虑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区别、联系。
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方面保持了它与普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四、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社会学反思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城市规划开始登上城市建设的历史舞台。
在“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口号下,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具或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蓝图式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行政精英领导下的技术理性的展示,是市场引导的消费主义。
这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做法,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对规划实践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城市规划忙于界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功能分区,美化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忽视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尤其是没有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自然生态的长远平衡。
其次,城市规划服务于房地产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利润增长,尽量“满足开发商建设项目选址和获取不同区位土地的各种可能性”。
城市规划还将规划编制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甚至圈地行为联系起来,盲目追逐城市现代化,从而使城市规划难以为土地的市场开发提供规划和秩序,难以引导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第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空间扩展固然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然而在财政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如果将公共投资用在前者,而不去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平等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被拖累。
换句话说,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最终会被环境和社会的高成本所抵消。
五、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社区发展规划、城市复兴社区发展规划带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
社会学一直是其中最活跃的学科,而目前的问题在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不够。
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对于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旧城及郊区复兴运动中兴起了“新城市主义”,强调对现存环境及建筑进行以历史为基础的改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境行为学强调社区规划中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20世纪60、70年代的“邻里保护”及“社区建筑”运动均倡导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社区更新与完善。
城市复兴与更新研究因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及其恶果而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物质环境不断恶化,旧城区日趋衰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以大面积拆除衰败旧城区为策略,试图恢复城市的生命力,然而简单的拆除并非上策,新的贫民窟很快形成。
70年代以后,有关城市复兴的理论开始强调更新的持续性、系统性与综合性,通过改善物质环境、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刺激就业以及拓展社会福利等措施实现城市及社区的持续复兴,城市复兴也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整治转变为与社会整合、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2.物质环境整治与规划的公众参与物质层面的环境治理以及非物质层面的公众参与研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物质环境整治一般针对已建成社区展开,相关分析基于对已建成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调查。
近20年来社区日益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场所,慈善式、强制式整治不是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培育民间志愿者组织投身社区物质环境治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与技巧是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议题。
研究表明:公众参与只是公共决策中适用范围有限的一种手段,针对人们熟悉的局部物质环境治理的收效较为显著。
因此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物质环境治理及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宜选择典型的、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传统分配型社区进行综合社会调查及设计。
选择这类社区的原因在于该类型社区在国内大中城市占有相当比重,其面临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失业率高、社区环境设施老化、景观衰败缺乏维护、公众参与程度低等。
3.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重视空间尺度、景观与建筑小品、市政设施等设计要素,是一种“先设计、再使用、后评价”的设计模式,其结果是常常忽视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忽视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及其作为交流与交往场所的意义。
在中国的大中小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尺度超常的广场、公园,豪华气派有余,却难聚人气。
而引入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则强调“调查分析、设计、建成后评价、再完善”的设计模式,试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分析使用者对于空间社会性、私密性、舒适性、物质环境质量以及市政设施的使用需求,兼顾空间使用的发展要求,适当留有建设余地。
当公共空间完成后,积极进行使用状况调查及跟踪反馈,重视建成后的使用评价,以期做出修改,使公共空间更加完善。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在前期调查及建成后的评价阶段应重点分析空间的使用模式,具体包括:公共空间的使用流线、空间形态、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私密性、公众休憩方式、空间中的家具与市政设施、绿化与景观等。
六、结论城市规划科学趋向于建立城市各构成要素在空间层次上的作用与关联,强调平衡、协调、整合各社会利益团体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社区及社区规划设计日益受到关注。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规划教育领域的变革,尤其是需要向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拓展,增加城市社会学类课程,如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等。
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更具综合性的学科,使城市规划师越来越多地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拥有社会科学的洞察力,拥有足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能够清晰地判定物质空间规划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提高自觉维护城市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