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我国基础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教育未来化、课程综合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现实的需要,于2001年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掀起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浪潮,表现为:1.音乐课程的文化认识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
音乐课程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多年来中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一致见解,在国内外的音乐教育国家文件及研究文献中也以不同的措辞表达了相同的观念。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音乐与文化的内容标准”明确写道:音乐是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提出了具体的文化学习标准:参与社区或家乡的音乐艺术活动,感受公共场所的艺术;有兴趣关注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艺术,初步感受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学习合唱时表达我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表现方式,了解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等等。
1999年台湾地区新制定的中小学课程纲要,也特别注重发挥艺术的人文素质培养和社会文化认识的功能。
课程内容涵盖了人权、环境、两性、生涯、家政、咨询等重大议题。
现代音乐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读懂各国各民族的艺术之书,在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与各地区各民族的世界音乐文化的立体纵横中汲取学习资源,并使音乐教育的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一起得到开发与利用。
2.探究性、综合性的音乐学习方式将取代被动接受的、单一的音乐学习方式
音乐课程改革的根本是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只有改革音乐学习方式,才能使音乐课程的各种教育功能真正得到体现,音乐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比较而言,在体现学生音乐学习方式方面,现代音乐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因特网资源,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主性音乐学习成为可能。
在传统音乐学习向现代音乐学习方式转换的过程中,以下学习行为将会得到加强:
(1)即兴性的音乐学习行为
注重模仿是传统音乐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
示范——模仿——纠正——重复周而复始,是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其结果是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都统一到教师所认为的理想状态中。
而即兴的学习行为方式,其前提是学生行为的多样性和学习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起自身的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发挥想象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统合起情感、意志、认知能力以及运动神经系统,来完成创造性的音乐学习任务。
即兴性音乐学习行为将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得到重视。
(2)实验性的音乐学习行为
从西方音乐史中可以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音乐创作,打破了调性音乐的垄断地位。
自然音响、生活音响与乐音一起进入了音乐创作领域,各种试验性的音乐如具体音乐、拼贴音乐、机遇音乐等应运而生。
在西方现代音乐教学中,运用各种物体(包括传统乐器)进行音乐音响试验已经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
从确立创作主题开始,到寻找发声物体,尝试发声试验,直到形成音乐音响,既达到了提高学生音乐创造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培养的目的,又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跨学科的学习行为
20世纪末,学科综合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
以音乐学习为核心的,结合舞蹈、美术、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被普遍接受。
德国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除规定倾听和表演以外,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还有用图画与音乐沟通,用身体律动与音乐沟通,用语言与音乐沟通等多种方式,使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结缘,从而扩大学生音乐学习的艺术视野。
倡导跨学科、多途径的音乐学习方式不仅突破了单一化的音乐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跨学科、多途径的音乐学习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各种器官,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感知、体验、表现活动中。
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学习性,使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4)超越课堂的音乐学习行为
前面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已经引起了人类文化交流与学习的一场革命。
在21世纪,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学校范围内的课堂音乐教学将不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场所。
网络状态下的音乐学习行为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进行相关音乐网页的搜寻,在不同地方通过公告栏进行异地交流探讨,通过电子函件向资深教师或专家进行咨询。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按爱好、按需要自主地进行学习。
(5)群体合作性的音乐学习行为
尽管信息技术将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但现代技术毕竟只是艺术教学的工具。
由于实践性、参与性、群体性音乐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审美感受,积累审美经验,因此,在网络化的音乐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与发展中,群体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决不会消失。
因为音乐的核心是情感,在群体性音乐学习状态下,学生得以面对面的交流情感。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提示性的眼神,一种音乐表现的冲动,都会在学生间合作性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评价交流活动中产生心灵的激荡。
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探索优化合作性学习方式,将成为世界音乐教学改革研究的新课题。
3.音乐将进一步走向社会、社区,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发挥出社会文化的功能
与多元音乐教育价值观相适应,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开放性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其具体做法就是将音乐课堂延伸,拓展到校外,走向社区,面对社会,使学生的音乐学习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强调学习者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
比如让学生走入社区调查某一音乐形态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发展趋势等并作出书面的研究报告,把学生的表演舞台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街道、社区、工厂、农村等,加强音乐课堂与专业团体及社会音乐教育部门的联系等等,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并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出社会文化的功能。
坚持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如定期举办区域范围内的音乐、舞蹈、戏剧单项及美术、书法活动,每隔几年举办一届学生艺术节,使艺术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群众化,建立一批产生社会强烈反响的特色音乐艺术活动项目。
学校音乐教育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一方面为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开发了校外艺术课程资源。
学生在参与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
感受到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并能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带到校园内,从而达到学校音乐艺术课程资源与社会艺术课程资源互动整合的目的。
4.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课程结构**趋综合化,并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许多国家在中小学中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探索,甚至有些国家和国际教育组织把课程综合化作为一项教育改革的政策写入教育文件中。
在音乐教育方面,各国的综合课程主要表现为:以音乐课程为主,制定融各门艺术学科(舞蹈、戏剧、视觉艺术)为一体的教育目标;设置艺术学习领域,综合数门艺术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以音乐学科为主线,在单元教学中融入一门或数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
在20世纪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科本位被过于强调,内部形态大多呈分离状态,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综合以及音乐与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进入21世纪以后,音乐不但更关注与姊妹艺术的综合,而且十分强调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整合。
音乐课程的综合化,反映出从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走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趋向,从而进一步发挥出音乐教育对人的培育作用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