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儿少卫生学的概念2、熟悉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少卫生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儿少健康影响因素,趋利避害,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早期的生活质量)3、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对象: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学校卫生/儿少卫生4、儿少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容①生长发育:身体(形态、功能、运动素质等)、心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②疾病防治:传染病、视力不良、龋齿、食物中毒、意外伤害、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不良性行为等)3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支持、行为治疗4教育过程卫生5学校健康教育6学校卫生监督7学校建筑设备卫生第二章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2、熟悉遗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1、生长(Growth):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
2、发育(Development):细胞、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
3、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生长发育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4、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1遗传(Heredity):种族、家族(种族Race:体型、躯干四肢比、性成熟、骨龄等;家族Family:身高、骨龄、性成熟等)2环境(Environment):自然、社会(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Factors:生物圈、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社会因素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社会经济状况、生活学习环境、家庭成员、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3营养(Nutrition):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其他(脂类、碳水化合物、水)儿童青少年的热能用于: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学、活动、排泄与分泌、生长发育4体育锻炼(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骨骼和肌肉等)5疾病(感染性/非感染性发热、寄生虫感染、各种地方病:碘缺乏症、氟中毒、各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小儿糖尿病、肾炎、风湿病、结核病等)6生活作息制度(睡眠制度、膳食制度是否有规律、有节奏)7气候与季节(地理气候因素、纬度、海拔等、季节)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铅中毒等)第三章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生长发育调查的内容、方法和设计2、熟悉常用的生长发育评价方法1、生长发育调查(Surve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和测量。
四类目标:①研究不同儿童群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②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③制订地区生长发育标准或正常值④检验评价学校保健措施的实际效果2、生长发育调查内容(1)形态指标:①身高:立位时头、颈、躯干、下肢的总高度,是身体长度的重要指标。
2周岁以下婴幼儿取卧位,测身长反映骨骼生长水平、发育特征、生长速度等重要信息。
②体重:身体各部分、各组织的重量总和反映骨骼、肌肉、体脂肪和内脏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最易变化、最活跃的因素。
3坐高:头、颈、躯干的总高度。
反映躯干发育水平。
④围度:头围:6岁,尤其3岁以下,反映头部发育情况胸围:胸廓的围长,间接反映胸廓的容积及胸部骨骼、肌肉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
(2)功能指标:①肌肉力量:握力、拉力、背肌力等②呼吸功能:呼吸频率、呼吸差、肺活量、肺通气量等③心血管功能:脉搏、心率、血压等④运动时心肺功能:联合功能试验、最大耗氧量(3)素质指标:①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协调能力等②短距离快跑、中距离耐力跑、投掷、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体位前屈、反复横跳等(4)心理指标:①感知觉、言语、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情感、性格、行为、社会适应力等②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记忆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等3、生长发育调查方法(1)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survey)在较短时间内,在一定地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群体,选择某些指标进行一次性大样本调查。
其优点为:1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料,主要用来建立生长发育标准。
2所需测试人员多,要求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统一。
3调查指标宜少而精。
4对象应有较强的代表性。
(2)追踪性调查(longitudinal survey)针对同一批对象,在较长时间内定期、连续多次调查,以观察其发育动态。
优点:1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个体,更能确切反映生长速度和进程。
2主要目的是制定某些生长速度相关指标的正常值或标准。
(3)半纵向调查(semi-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横断面和追踪性调查的结合。
以弥补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样本易流失的不足。
优点:1可节约时间和工作量。
2仅具部分追踪性质,所获生长速度数据是近似的4、生长发育调查设计对象选择及抽样:代表性,抽样方法检测仪器和方法检测时间和季节调查表格设计检测程序和资料检验年龄计算:实足年龄5、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均数+标准差百分位数:P3、P25、P50、P75、P97生长发育评价的基本内容:生长发育水平、生长发育速度、各指标关系6、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1等级评价法:优点:方便、快捷,适用于基层。
缺点:对偏态分布指标(如体重、BMI)的评价不够精确。
结果只能针对单项指标,无法反映匀称程度。
不能直观反映动态变化。
2曲线图法:优点:使用简便、结果直观。
既可评价个体也可比较群体。
缺点:需分男女,事先准备好针对不同指标的分年龄图。
3指数法:体型指数: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盆宽营养指数:BMI功能指数:握力、肺活量/体重注意:身高因素、种族地区差异、非正态分布4离差法5百分位数法6相关回归法7发育年龄评价法: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二性征指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状况。
常用评价指标有:形态年龄(Morphological Age):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第二性征年龄(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Age)、牙齿年龄(Dental Age)、骨骼年龄(Skeletal Age)8营养状况评价法:对儿童少年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进行衡量的过程,包括膳食构成、营养摄入量、体内营养水平、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调查,综合分析,做出评价。
常用指标有:年龄别体重(Weight forAge)、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年龄别身高(Height forAge)、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上臂肱三头肌部(四肢),肩胛下角部(躯干)第四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学习目标1、掌握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2、熟悉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和内容1、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精神卫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各种疾病的目的。
2、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发展正常②情绪反应适度③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④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⑤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⑥个性稳定、健全3、儿童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①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不稳定、紧张焦虑、任性冲动、退缩恐惧等③品行问题:说谎、偷窃、攻击行为等④不良习惯:吮指、偏食、遗尿、口吃等4、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2)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LD):一组以阅读、书写、拼字、表达、推理、计算能力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包括:阅读障碍、数学运算障碍、书写障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
(3)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4)儿童慢性疲劳综合征(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5)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5、情绪问题(1)焦虑(Anxiety):突如其来无明显躯体原因(最多见)(2)强迫行为(Obsessive Compulsive Behavior)(3)恐惧(Phobia):身体伤害/自然事件/交(4)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5)儿童癔症(Hysteria)和群体癔症流行(Group Hysteria Attack)6、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7、情感:指一个人在行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由某一事物所引起的主观体险。
它反映了该事物与个人的心理倾向(期望的目标,需要及态度意向等)的关系。
8、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统称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9、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脑损伤气质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0、学校心理卫生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1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2补救性教育:指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健康状态。
11、学校心理卫生的工作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能去除不适的心理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或冲突的思想和情感指导学生决策,制订相应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寻求了解生活意义,认清和发挥自身潜力,过健康、有意义和自我满足的生活。
第五章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疾病预防学习目标1、掌握学生健康监测的概念2、熟悉健康监测的实施方法及常用指标3、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1、学校健康监测(Students’Health Surveillance)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学校和目标人群,按统一技术标准生长发育、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了解学生群体健康状况变化趋势,评价学校卫生工作质量,为制定改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