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先秦史专题第一讲

1先秦史专题第一讲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 (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 对其自身的思考) (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 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最早的一段 历史的第一页 源头 源远流长 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 和价值趋向
傅斯年——史语所
与安阳发掘。“史学便 是史科学”“上穷碧落 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 西”
梁思永——后岗 三叠层
2、1949—1976年“文革”结束的先秦史研究
新中国建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整个史学界的领导地位。
古史分期大讨论
西周封建说
战国封建说
魏晋封建说
西周封建说: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 徐中舒、杨向奎、王玉哲 春秋封建说:李亚农、唐兰 战国封建说:郭沫若 秦统一封建说: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 问题》一书 西汉封建说: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 东汉封建说:周谷城《中国奴隶社会论》一文 魏晋封建说:尚钺、何兹全、日知(林志纯)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
的范围内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3、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文化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 4、先秦时期的政治措施、典章制度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中国社会 5、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中 国思想、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6、先秦史研究是跨度最长、难度最大、聚讼最 多的断代史研究
1、1949年以前的先秦史研究
(1)、二十世纪初的罗、王之学 (2)、二十世纪20年代的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 辨”派 (3)、二十世纪30、40年代一批学者偏重于强调 古史资料,包括古代传说之史料价值。 (4)、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二十世纪初的罗、王之学
罗振玉的贡 献主要在编 定一系列甲、 金文字和古 器物资料,
5、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
中国思想、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元典”(原创性著作) 轴心时代 思想文化 高度发达 群星璀璨 大师云集 6、先秦史研究是跨度最长、难度最大、聚讼 最多的断代史
3、先秦史的特点
第一、理论性较强
先秦史中的一些问题,如文明形成、国家起源、社会类型等问 题,既属于中国史探讨的问题,也属于世界史研究的范围,不仅涉及 具体史识,也涉及中外史学理论。
中国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发生在西周与东 周之交。(春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 “殷周应该是奴隶社会。就是短短的秦代也应该划 入” ——1950年4月在北京大学讲演 奴隶制的下限应该划在什么时期才比较妥当呢?我 现在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把它划在春秋与战国之际。 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公 元前四七五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 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约初期。 ——《奴隶制时代》 1952
先秦史
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前221年以前) 时间跨度长: 史前时代 国家的早期阶段 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
导言
1、专题研究与通史的异同 2、先秦史研究的意义 3、先秦史的特点
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

通史:宏观全局 面面俱到 面宽而不够深

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 具体而微 深 入探索 研究性教学
西周封建说
范文澜西周封建社会说的看法主要集中 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 的《初期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一节。 在范文澜看来: “一个社会的性质是 由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基本的 所有制来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就 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 产工作者”。
战国封建说(郭沫若)


(3)、二十世纪30、40年代偏重于强调古 史资料,包括古代传说之史料价值。
钱穆 1930年发表《刘 向歆父子年谱》以证 刘歆并未改窜群经, 《周礼》、《左传》 等皆先秦旧籍。代表 作还有《先秦诸子系 年》 。对传统文化 多持同情、肯定的态 度. 现代新儒家。 徐旭生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 代》 “传说时代” 盘 庚 “历史时代”
魏晋封建说
主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统一进程的角度, 通过中西历史对比,认为中国的夏、商、西 周、春秋都属于早期奴隶制(又称不发达的 奴隶制)社会;至战国以后,由于私有制与 商业的发展,才转变为发达的奴隶制社会; 到汉魏之际,社会发生混乱,旧的奴隶制生 产关系瓦解,出现大量依附农,才开始进入 封建社会。


(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
《易· 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发展的连续性” 黑格尔《历史哲学》“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4)中国人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 产生于先秦时期
华夏 东夷
苗蛮
(4)、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李济——中国考 古学之父 后岗三叠层
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 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 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 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 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 期是一脉相承的。由留学归国 的梁思永于1931年发掘安阳高 楼庄后岗时发现。
据统计:自1950年3 月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学术版 上发表《读了〈记殷周殉人之史实〉》算起,至“文革” 结束前,各刊物发表的有关中国古史分期的论文数达 300余篇, 有关专著或论文集亦达30余部。
老式织布机
儒家十三经
中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经、子本 为相同之物,多为探求事物现象,研求事物公理的著作。随着 儒家学说的官方化,统治者把一批重要的儒家典籍抽取出来, 视为指导一切政治思想、文化学术和社会意识的经典,称之为 “经”,并把研究和阐发这些经典的学问称作“经学”。 六经: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庄子· 天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西汉) 九经: 《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 《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 (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 唐承隋制,规定九经 ) 十二经: “九经”、《孝经》、《论语》、《尔雅》(晚唐文宗) 十三经: “十二经”、《孟子》(南宋)



(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
伦理社会(家族
孝悌) 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 由孝亲发展到忠君) 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 家本位 重
视家庭生活 天伦之乐
(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
产生于先秦时期 诗经 尚书 “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易经 春秋(春秋三传)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 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
自刘知几至崔述 的辨伪传统 康有为为代表的 清代今文经学《新 学伪经考》、《孔 子改制考》 胡适的实验主义 史学方法 “东周以 上无信史” 故事传说、民间 歌谣的暗示
B、古史辨派的主要观点——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 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 向来极深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 夷。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 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 来,把祖先和神灵“横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 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 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 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 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时艰,使各民族 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谎话来 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种说 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症 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顾颉刚
2、先秦史研究的意义先秦史在中 Nhomakorabea历史研究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特 殊地位
先秦为中国古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的时 代,从远古原始先民的生息繁衍,到出现氏族、部落、宗族国家,到逐步 兼并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经历了剧烈 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留下来的丰富典籍和考古资料为我们展示了多彩多 姿的文化面貌。可以说,后来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化 而来的。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不了解先秦史。可以说,不了解先 秦史,就不可能透彻地了解中国。










(5)仁爱思想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四海之内皆 兄弟” 孟子:“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墨子:“兼爱” (6)民本思想 重民抑君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左传》“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君善则赏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秦汉以后君主专制政体确立,民本思想受压制
王国维 《殷卜辞中 所见先公先 王考》、 《殷周制度 论》等
(2)、二十世纪20年代的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
A、古史辨派产生的时 代背景
B、古史辨派的主要观 点
C、古史辨派社会反响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A、古史辨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叙述了他倡导、组织古史 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交代了古史辨运动的缘起。
主要观点归纳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 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 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