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1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2、•经第济三:阶原段始:农奴业隶产社生会(向“封神建农社“会的过传渡说; 耕作技时术期::刀春耕秋火战种国;(生东产周工约具7:71石年器—,公耒元耜等, 生产力前低4下76)年,)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 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周平王
东周(BC770-BC256) 洛邑
西周 春秋
战国
BC1046 BC771
BC476 BC475
BC221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 定基础。
关键词: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课程链接
•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
•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 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选修一《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 纪以前)
1、• 第社二会阶组段织::奴从隶原社始会人:群夏到、氏商族、公西社周,距今 约五千和年春前秋开时始期迈。入(早约期2国07家0年起—源公的元历前史7阶71段 (地点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东 周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 秋战国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
• 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二、西周的宗法制
• 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世 卿
世
禄)
•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 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周王、镇守边疆、随 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 从作战、纳贡述职 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
隶属关系
作用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 的控制,形成了对周 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 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 的特权;有利于防止内部纷 治格局;开拓了疆域 争,强化王权
二、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西晋
(280--316)
十六国 东晋
十六国
(316--)
东晋
(317--)
北魏
(439统一)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周
宋
齐
梁
(420----------------------------589)
南朝(420--589)
隋
(581)
陈
隋
(589)
隋
唐
(581--618) (618--907)
农耕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文明 和铁器时代
纵向 工业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文明 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
明 观
物质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 文明 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工 业化,从自然经 济到市场化
横向
政治 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 文明 领域进程中的文明
精神 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 文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 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1、在下列甲骨文字(图片)中描述分封制目的的是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 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 文学 书法 戏曲 绘画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 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 21C至前3C
• 秦汉(秦-汉):公元前3C至公元3C • 魏晋南北朝(三国-晋-南北朝):公
元3C至6C
• 隋唐(隋-唐):公6C至10C • 宋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一、朝代更替: 夏:公元前21C--17C,起于启,亡于桀。 商:公元前17C--11C年,起于汤,亡于纣。 前14C,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 西周:公元前11C--8C,起于武王,止于幽 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1C—5C)。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演变
东周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前2070) (前1600) (前1046-前771) (前770-前475) (前475)
秦 (楚汉战争)
(前221) (前206-前202)
西汉 新
(前202) (公元9)
东汉
(25--220)
东汉
(25--220)
魏(220--266) 蜀(221--263) 吴(222--280)
3、文化: 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和金文; ②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 分封制的工具); ③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④戏曲:原始歌舞。
一、西周的分封制
•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 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 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 的统治。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 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 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 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史:专制集权、小农经济 、 儒家思想、科技文化 4个单元
• 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 (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
• 内容①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 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 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 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①分封制是西周一的、政西治周制度的,分井封田制制是其经济制
度 就 ② 层 ③•1两没 井 建;、影 控 域有 田 筑种分积制,响分制。制封极有,:度封是制方利形制经建都面成于。济立适:稳对基在应分定周础井了封王当,田锄制时室分制耕加的的封基时强拱政制础代了治卫是之的周秩,与上生天扩序之,产子。大相没力对统适有发地治应井展方区的田的的上制水 平2,、使消西极周方走面向:强分盛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二、西周的宗法制
• 作用:(1)凝聚宗族;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 权的依据;
(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认祖归宗, 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 本位,长幼有序,家长制抹杀人的个性;过分重 视人情关系,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 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
• 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 奴隶社会:公元前21C(2070)至公元
前5C(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 春秋时期。
• 封建社会:公元前5C(475年)至公19C (1840年)。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 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 清(前期)。
1、经济:(1)农业: ①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 ②农作物:“五谷”已种植;南稻北粟。 ③生产工具:耒耜(松土)耕作,石器为 主,金石并用; ④生产技术:除草培土、施肥、治虫灭害; ⑤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 主的水利工程。
二、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从专制政治到 民主化,从人 治到法制化
从迷信愚昧到 科学化
唯物史观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 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文明史 体系
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现代化史观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
整体史观
元):公元10C至14C
• 明清(明-清):公元14C至20C(19C)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 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