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要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则要处处设置情境,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以情燃情,引起共鸣。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
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
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
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就会动情的
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就会流泪。
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母亲。
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直观体验,激发热情。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实际,走进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
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
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课文的介绍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
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
花。
“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
“今还欠款1000元”是个歧义句,“还”的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做什么。
”成绩下降时爸爸就生气地说“做什么吃什么。
”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幅射面大大扩展了。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于语文知识氛围中。
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境,融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于一体,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能兴致勃勃地接受新的语言知识。
将枯燥抽象的语言知识融进生动形象的师生同台表演中,使学生在直观轻松的交际情境中受到异族文化的熏陶。
同时,角色扮演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发挥、团结协作的机会。
这样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
如《变色龙》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
警官奥楚蔑洛夫从广场走过的样子,处理狗咬人事件穿脱大衣的动作,我请一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去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的去揣摩。
又如《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
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运用竞赛,激发情境。
孩子喜欢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
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
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麦琪的礼物》一文中,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设置悬念之处,看谁找得多、快!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改写结尾,达到目的。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
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利用一些课文的开放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于勒发财归来
后的命运。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菲利普夫妇把于勒接回家;有的写于勒没过多久又变成了穷光蛋;有的写于勒成为了大资本家……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把握得很好。
《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
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
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
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
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
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