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情境化策略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

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情境创设语文教学教学效果课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

”志即感。

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常言说“好戏看开头”。

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十几年来非常重视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

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

比如在《马齿苋》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

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2、利用歌曲导入。

许多的歌曲能愉悦人的身心,而且有的歌曲本身感染力很强,根据新授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歌曲播放,对营造课堂气氛很有帮助。

如在上《家乡的桥》时,课堂开头讲述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学生在想象歌词营造的意境中,进入该文的学习。

3、故事导入。

讲故事的形式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可以很快的把学生引入故事中,使学生感同身受。

如在讲《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我先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来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愿意和故事中的小男孩交朋友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

”问“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说他不诚实、撒谎骗人,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再问“你们愿意不愿意和文中的男孩雄日交朋友呢?”学生就极想知道文中的雄日是怎样一个孩子。

这样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

在亲临的氛围中,走进作者心田,领悟其内心情感。

那怎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呢?例如:《举手的秘密》这篇课文,如果我们只单纯要求
学生去读课文,根据书中的情节去理解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肯定很难真正理解。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再现生活,为学生创设与老师相处的情景。

学生只要一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然就理解了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份真挚而又无私的爱。

三、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运用现代媒体再现课文内容的有关情境,增强课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作用。

它的主要特征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被说明的事物或现象直观、栩栩如生,从而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如在教《海底世界》这课时,借助多媒体的放映向学生们展示奇异精彩的海底景色,每个学生似乎都漫游了一次神秘、奇异的海底世界。

恰如其分地利用电教设备,即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优化了课堂结构,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图文互补,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激发挑战性。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

教学时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接受挑战的勇气。

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

学生积极参与,跃跃欲试,急于挑战的情绪非常激烈。

最后通过考察比较明白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顺序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善于思考、观察细致的人。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答案,能使他们在成
功的体验中养成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

五、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激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

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
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在讲《曹冲称象》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让孩子从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到它的大、重。

接着问学生:“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又高又大的大象的重量呢?”学生满腔热情的思考、探索这个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后来我就与学生对提出的解决方案一一商讨他们的可能性,最后引出曹冲利用水的浮力这一方法。

这样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巧妙地利用设问,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正确的结论来创设障碍情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在教《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利用角色效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

角色扮演能够使情境更全面地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促其加深感受,使学生由“近”到“真”,由“真”到“亲”,进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

总之,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
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