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福利学 陈银娥 复习资料

社会福利学 陈银娥 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福利理论“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P261.收入均等化2.福利社会化3.就业充分化4.经济混合化马尔萨斯的人口论P13他认为,贫困是私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贫困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对抗社会的失败,贫困的主要责任在贫困者本身,是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的结果。

要消除贫困,就必须抑制人口增长。

而济贫院的救济却会使过剩的贫困人口继续存在,继续繁殖,济贫院给贫民提供工作会增加在业工人的失业。

因此济贫院实行的各种救济措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反而会造成平民的依赖心理。

马尔萨斯的理论具有劫贫济富的性质,他否定了向平民提供救济的政策,为惩罚性的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导致“凯恩斯革命”的是国家干预主义与社会保障完全结合起来。

他认为,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要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机会,就需要有政府的宏观干预,政府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刺激投资和消费,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增加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失业者在福利保障方面的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他明确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途径。

他认为由国家承担起私人和市场无法承担的养老救济,失业保障等社会责任,是一种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和反危机的措施,是有效的经济“稳定器”之一。

为此,他提出了消除贫民窟,实行紧进税制,实行最低工资法等主张。

第二章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福利一.社会福利制度: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它包括旨在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狭义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P43(一)积极1.刺激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

2.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增加了就业机会。

3.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4.促进了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二)消极1.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国家预算严重失衡。

2.减少了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储备,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扩大了劳动成本,使国家竞争力下降。

4.刺激了通货膨胀,促进物价上涨,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5.社会福利制度推行也导致政府增加雇用了大量的公职人员,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三.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扶安置(二)就业制度:充分就业、人力政策、工资政策、失业保险、就业服务政策(三)其它社会福利制度:医疗服务、公共教育、住房福利、社会服务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1.提高退休年龄2.增收节支3.改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4.政府社会福利责任向私营部门转移,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私有化”“资本化”5.改善社会福利管理6.控制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福利基金的运营管理第三章社会福利水平一.社会福利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福利的高低程度。

二.衡量一国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主指标是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

此外还应考虑人均社会福利待遇水平、社会福利覆盖面和社会福利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

三.社会福利水平的制约条件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2.政治、社会结构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4.历史、人文等特殊制度四.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特点1.动态特征2.刚性特征3.社会福利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五.社会福利水平的测定标准1.既保证社会稳定,又促进经济发展。

2.既有利于社会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效率。

3.既保证公民基本生活,又激励公民积极劳动。

4.既提高公民素质,又促进社会进步。

六.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条件(一)社会福利需求条件1.享受社会福利待遇的人口总量2.社会福利制度项目繁杂程度3.社会福利保障程度大小(二)社会福利供给条件1.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2.居民收入和居民储蓄3.财政收入状况4.国有固定资产5.社会福利基金运营6.社团和民间捐赠七.社会福利水平确立的原则1.确定近期社会福利水平要着眼于远期的平衡2.要以保护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3.保护与激励统一4.渐进与切线式发展第五章老人社会福利我国的养老机构状况可以将中国的养老机构化分为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公办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民办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低的只能望而却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问题:1.生活设施不够完善,面积小、2.专业人员队伍缺乏。

3.一床难求4.忽视了老年人精神需求5.农村养老问题未得到解决对策:1.积极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2.引导养老机构的公益性选择。

3.改变福利供给方式: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重措施。

4.对养老机构实行政策扶持。

5.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

6.加强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我国老人社会福利发展的成就1.老人社会福利开始走向制度化2.老人福利社会化程度提高(1)官办福利机构的开放与民办福利机构的发展(2)经费来源多渠道化3.社区老年服务得到发展4.城市社区为老服务发展迅速5.城乡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参加社区活动、表达群体诉求的意识逐步增强二.我国老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1.城乡二元制与城市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2.老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供求矛盾突出3.社会为老服务体系不完善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要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切三.我国老人社会福利进一步改革对策(一)我国老人社会福利制度深化改革的方向1.我国老人社会福利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

具体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改变政府直接办服务机构的做法、允许甚至鼓励民办非企业组织再社会服务领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开发民间资源,拓宽资金渠道。

2.社会福利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指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远投资渠道。

3.社会福利对象公众化是指要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仅仅面对“三无人员”、“五保户”等传统服务对象的做法,一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全体老人及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福利服务。

4.社会福利运行机制市场化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按照产业思路和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我国老人社会福利改革的基本思路1.加强老年福利立法,推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2.推进多元化筹资方略3.发展和壮大社会公共福利组织4.构建官督民办的新型社会福利运行机制5.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6.培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当前我国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妇女权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2.福利社会化程度不高3.妇女儿童福利水平仍较低4.妇女儿童福利的差异很大5.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女性就业歧视:原因:1.经济方面: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用人单位责任目标的变化。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变化。

2.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3.社会文化因素:受传统文化影响。

4.女性自身因素: 女性特殊生理状况。

女性受教育水平低。

●女性自身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

5.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 立法层次低力、立法分散、地区差别。

界定就业歧视的范围过窄。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

❍缺乏合理的反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

措施:1.建立完善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

2.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对女性就业保障的监督与管理。

3.女性自身要改变传统观念。

4.调整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中国残疾人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残疾人社会福利实施中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行政化现象2.残疾人社会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3.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筹资渠道单一,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4.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尚未走上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残疾人就业:问题:1.残疾人就业率低:残疾人就业率国内总体就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社会现状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更谈不上共享社会进步成果。

2.就业岗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就业行业单一,限制了就业面,不利于广大残疾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干,就业岗位结构与健全人差异大。

3.就业风险大:劳动关系不稳定、和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参保率低、隐性失业较多。

4.就业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地区比重大。

原因:1.社会条件障碍:(1)社会歧视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观念障碍。

(2)社会排斥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行为障碍。

(3)残疾人就业政策不够完善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制度障碍。

2.残疾人本身就业能力障碍:人力资本底下(受教育或培训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大)。

3.残疾人就业信息障碍: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信息障碍(渠道单一、就业市场建设滞后、用人单位信息不畅通)。

措施:促进中国残疾人就业和发展的措施:1.在市场化就业的大环境下政府要矫正劳动力市场机制对残疾人就业的失灵。

2.通过残疾人就业制度创新来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发展。

3.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4.激励自强创业:政策激励、事迹激励、互助激励、援助激励。

我国社会改革面临的问题P3571.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其它改革之间缺乏协调2.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呈现为三元结构特征3.企业保险负担过重4.医疗保险改革陷入两难境地5.失业保险面临困境6.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面临着财务上的困难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思考(一)遵循的原则1.社会福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公平与效率相结合3.权力与义务相结合4.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并重5.就业保障与社会保障适当分离6.自保与互保结合(二)社会福利改革的目标定位1.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2.健康的社会福利制度(三)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1.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自愿机构等成为社会福利的供给者2.促进和谐,构建以生存公平为基础的“补救型”社会保障模式3.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社会化4.加强立法,实现法制化5.建立和完善社区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动机P309一.政治原因:“福利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比较强。

其共同之处是削弱了市场机制的力量,妨碍了竞争,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

各国不同政党因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都不可能不计后果地走极端。

保守主义政党想要消除社会福利制度,又怕失去民心而只能在情况以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一些调整。

二.经济原因1.财政困难2.国内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3.预算赤字严重三.社会原因:在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停滞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正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的沉重包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各利益集团的不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