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七大洲和四大洋
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为地表,即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总面 积有5.1*10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9*108亿平方千米,约占总面 积的29%;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因此,海陆面积之比大 约是7:3。
②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大体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 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的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 称为岛屿。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 陆(面积763×104km2)作为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面积 217.5×104km2)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2)非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 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 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 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垂直地带性的 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 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当然这是有一定 限度的,即所谓最大降水带,过此带后降水反倒减少。 沙漠化和荒漠化区别 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引起
5、全球气候的分布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
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
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
第五章 1、主要种族
答: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①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 洲。 ②黄种人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 布的密度也是最大的。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迁移是沿 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 ③白种人分布最广泛,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 他们的源地。白种人的迁移是 “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3、大陆和洋底的主要特征
1)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②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③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2)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深度大、高差大
②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③洋脊贯通四大洋
4、大洋的发展
大洋的发展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阶 段。
1 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2 幼年期——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尼亚湾 3 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 4 衰退期——太平洋 5 终了期——地中海 6 遗痕——喜马拉雅山脉

低纬海洋,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
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 草原、沙漠
夏季
2.陆地亚热带气候:(1)亚热带湿润气候;(2)亚热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夏干气候;(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⑤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 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⑥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称为海洋,它包括洋、海和海峡。
2、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简答题)
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 ①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②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③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④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③大洲大洋的分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 球;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④大洲大洋的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 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美、南极——德 雷克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温带气候类 分布
特征
植被

温带大陆性湿 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 候 温带大陆性干 旱与半干旱气 候
中纬大陆东部, 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 温带落叶阔叶
温带海洋性气候 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 林、草原
区东侧
雨,雨量不集中
中纬亚欧大陆东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 温带落叶阔叶林
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出现以 移动沙丘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 程。 荒漠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荒漠化即是沙漠化。即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过 度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化的地区出现类似沙漠景 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②广义的荒漠化,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的作用下,使干旱、半 干旱甚至半湿润地漠化、植被荒漠化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括:
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海洋性气候;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
干旱与半干旱气候;5)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 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 终年高温多雨

的岛屿
热带雨林
热带干湿季气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候
全年高温,分干湿 热带草原 两季
答: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 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梯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 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 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 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
6、世界气候带分布规律
答: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 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 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 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 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 中低纬大陆内 冬温夏热,降水少 与半干旱气候 部
草原、沙漠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
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
制下,气温极低。主要气候类型: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寒带、高山气候类 分布 型
特征
植被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 亚寒带针叶林 促温和
极地长寒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 长冬无夏 ,降水稀少 苔藓、地衣 岸
极地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
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
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
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
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
异。
1.陆地温带气候:(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2)温带季风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
特征
植被
中低纬大陆东 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阔叶林

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
中低纬亚洲东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
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亚热带夏干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岸
热带干旱与半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 终年炎热干燥
干旱气候
内陆地区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 热带季雨林 两季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
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
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按热量情况,陆
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也称漂流或吹 流。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 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风海流的副效应——由于风海流的水量运输,就可以导致海岸附近的增 水和减水的现象,从而又产生相应的海流,这叫做风海流的副效应。可 以分别产生补偿流和上升流。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 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 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 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简答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①广义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②狭义理解认为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也就是指热量或温度随维 度而变更以及随之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带状变化。
第三章 1、各种洋流的成因
3、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整体性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 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2)空间组合性;3)动态演变性。 (二)差异性 所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 性)。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地带性差 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非地带性差异)。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 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在地形比较平坦和南北方向有较大幅员的条件下 表现的最为明显。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 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 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 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 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各大洲或各大 洋范围内:一方面,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该大洲或大洋的 整体性;另一方面,洲内各自然地理大区又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 特性体现了该大洲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