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影响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状况,我们在重视教育成效的时候更要关注教师心理,关注教师这一行业。
依据心理素质的基本划分可将教师心理素质现状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师角色认知。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而今现代教育普及,一批批的专业教师被培养出来,教师早已失去了圣人时期的光芒,就连教师自己也不对这个职业保持崇敬心理,现在很多人民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或迎合学校,却从不反思自己,反思教师这个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如何才能使教师这一职业为广大民众所崇敬?
2、教师角色体验。
教师只有对这份职业保持崇敬感,兢兢业业,才会获得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其他教师的不同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崇敬感丧失后,他们敷衍了事,浑浑噩噩。
2011年新课改以后,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教得痛心,学生更是学得反胃。
3、教师角色期待。
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对教育行业的冲击也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观。
他们在洪流之中自身难保,没有过多的想法和独立的思考,更多地是陷入迷茫状态。
他们不知道如何教学,不知道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一天一天地对着考点重点讲解。
4、教师品格。
在这个强调民主和和谐的年代,教师也打上了民主与和谐的标签,可是同样接受应试教育的教师只是想着怎样完成课时任务,而忽视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引导。
除了上课,教师很难在课下与学生沟通,通信的便利,使得师生不必见面就可以通讯,可是师生间的问题根本不能通过电话解决,必须面对面深入交流及沟通,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5、教师自我意识。
现代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教师心理还受学生影响,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能给当代教师积极的鼓励,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患得患失,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这导致了教师的迷茫,迷茫该给学生什么才能心安。
诗人王小妮,被分配到一所海岛大学教书,却意外地发现当代大多数大学生困惑迷茫,贫乏淡漠,但她仍然希望在绝望找到善和希望。
也许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依旧希望用微光照亮身边的人。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但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围绕考试转,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片面追求升学率”,走的始终是应试教育的路,用单一的模式去教育青少年,力求培养的是一种规格的人。
我们期望学校不再是一个充满金钱和利益的集合地,就要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调整观念,而后学生和家长及时调整自我,改变观念,教师可引导其观念的转变。
教师带给学生一些新鲜知识,多传达一份希望,更多地从精神上给与关怀,使学生知道读书其实不代表什么安定和伟大的前程和未来,但读书改变人的心境,
充实自身。
能让人学会用一种堪称完美的心境去看待人生。
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教育观念、品性、情绪与情感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各项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我们期望用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带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避免极端、尖锐、阴暗、虚无的一面,使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和心理环境中成长,学生得到相应的成长后可以反作用于教师,教师也会收获相应成长。
有了扎实的基础后还要考虑教师这门职业带来的冲击,面对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活动中成就需要与可能性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及自尊心的冲突、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冲突等,难免给教师带来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要顶住压力,同时国家也应该提升教师薪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