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摘要: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

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现代社会和教育
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

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

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

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

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
心。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

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

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

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

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

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
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

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

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

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

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
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

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

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

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情绪转移法。

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

三是暗示微笑法。

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

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

四是升华转化法。

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

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
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