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消费观
——剖析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
摘要:小组成员阅读多篇论文后讨论总结了关于大学生的感性消费,理性消费的特点。
从个人心理因素和大学生本身的社会心理因素来分析关于这两面消费的深层原因。
根据原因我们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理性消费感性消费特点心理因素建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经济既是独立的,又是非独立的。
他们本身没有收入来源,但是每个月可以对父母给予的生活费自由支配。
消费心理学的含义实质是一种购买决策的过程,消费者在购买过程及行为中反映出其内心的活动。
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十分多元化,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自身的消费能力,社会的消费观念,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心理需求等等。
我们的综述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即消费行为)和背后的消费心理因素大致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用一些例证详细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并用社会心理学角度和个人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消费的背后深层原因。
大学生理性消费
有需求才会有消费,而理性的消费是建立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
随着消费观念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是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但还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消费,并且在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也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优良品德,接受“从俭”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父母,也有不少兼职打工的现象,他们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更多的收入意味着能更自由的支配财富。
同时,大学生对自己付出辛苦挣来的钱更不容易乱花费,也更加注重商品的物美价廉,追求消费的有效性。
现今大学生有经济独立的意识,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支。
即使在面对周围和网络上繁多的商品都有一颗慎重的心,在购买前会进行同类商品的对比,选择适合的一个,不会轻易消费。
在大学生的社交圈内,普遍会以口碑商品为中心的消费,这之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是饮食方面的消费。
大学生在进行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考虑到地点、味道、价格等的差异,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上有不同的倾向性。
比如在一般上课时,时间比较匆忙,会选择近一点的地方就餐;在一些聚餐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时间都比较充裕,而这种人数较多的就餐选择会更加注重味道和店家的优惠策略,选择适当的地点。
消费的内容是体现着不同的生存阶段,大学生购买的商品也表达着人在这一阶段内心的需求,先要解决现实问题,再在有充裕财富时做出需要的购买决策。
中国的大学生都在宿舍内居住,相互之间有交流影响,在价值观之间也会有倾向于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可以避免个体产生盲目消费。
并且作为一名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当代大学生是在素质人才培养中成长起来的,也愿意在提升自身素质和促进自我发展上消费。
因此在学习的主流环境下,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花费也显得更加理性从容,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来决策,并且也满足了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内心需要。
大学生感性消费
首先我们从大学生的感性消费方面来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背后的心理因素。
感性消费顾名思义是基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产生的。
比如说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买无用的东西,有时是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有时是因为名人效应引起的。
而在消费过程中,
正常人往往都会受到交易偏见的影响,从而做出欠理性的消费行为。
再比如说奢侈就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它的实质的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的非常或反常的生活需要。
在国际上一般将奢侈品的定义为一种超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范围的消费品,它具有稀缺、独特、珍奇等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今天的奢侈品消费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并且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分布在18—30岁的年轻人中,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
通过对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相关论文的阅读,可以将大学生购买奢侈品的动机分为:社会性奢侈品消费动机和个人性奢侈品消费动机。
前者包括炫耀、从众、社交,后者包括品质精致、自我享乐、展示内在自我。
其中很突出的与西方人强调自我,彰显自我品味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不同的是,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购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群体需要或满足别人的期望,也就是所谓的“面子”消费,也就是说当他们在进行消费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购买奢侈品来体现和炫耀自己的富有与地位,以使自己显得很有“面子”。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通过消费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社会行为。
在中国当今社会出现日益膨胀的炫耀性消费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提供充裕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的丰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消费观念的变化促使大学生消费习惯与消费心态产生变化。
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媒介宣传催化炫耀性消费心理更加激发了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欲望的产生。
从已有的研究论文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学生中对奢侈品消费愈发呈现其病态的一面。
如果大学生一味地对奢侈品盲目追求,就会导致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全面牺牲,忽视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为了引导当代在校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杜绝不良的奢侈品消费,引导其回归正确的理性消费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盲目攀比跟风;同样家长也需要树立一个理智的教育观念,不能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略与孩子的情感上的交流;并且还需要改善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的不良的奢靡气息,提倡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给予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
(一),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要理智的对待自己的花销。
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于父母,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并没有精确地金钱价值概念,也不懂得挣钱的不易,以至于他们的消费观偏于自己的现实生活,盲目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所以正确的消费观是大学生消费的基础,这样才能合理的看待自己的消费。
(二),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大学生不应该只知道钱可以买东西,还应该明白钱可以生钱(省钱),财商也是尤为关键。
进入到大学就相当于是进入到社会的第一步,也正是学习理财的第一步。
以前大家都是“钱来伸手”,并不知道理财的重要性。
在大学时代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平时适度地紧缩财政支出,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约束自己的感性消费,学会更理性的消费。
(三),克服攀比情绪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价值观,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攀比、从众等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缺失理性消费,陷于感性消费的重要心理因素。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大学生身在其中就必须要克服住自己的攀比情绪,不可将此作为自己盲目消费的支撑点。
大学生的竞争并不能放在物质的攀比上,次一级的消费并不耻于别人。
(四),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一个人的消费观是受周围的消费环境影响的,而每个人的家庭是潜移默化影响最深的一个环境,父母在日常消费中的原则立场就是孩子最初效仿的对象,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
所以家庭就应该从小给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给予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加强劳动教育,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可以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理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一系列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的活动。
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人才。
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消费和感性消费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消费情况和深层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客观的分析了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原因后,相信我们的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会更加的乐观,更具发展性。
参考文献: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蒋琪玮,马灿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评述》——闫缨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培养》——兰玉英
《浅谈大学生消费》——孙东萍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消费观引导》——杜林芝,邱淑英
《节俭乃成才之基:论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的培养》——辛雪琼,王帅
《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问题和决策》——李南群
《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周君丽
《探析现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心理与行为》——贾楠
《消费社会下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现象探讨》——严蓉
《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与对策——以唐山大学生为例》——段素雅,毕作枝
《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意愿实证研究》——唐雪玉,冯恒源,赵岚
《论感性消费与消费心理》——王德胜
《大学生消费感性化研究》——林金凤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翟春艳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方翰青
《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若干问题探讨》——高林琴
《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教育原则》——曲苒
《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问题的理性思考》——曾莉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问题分析及对策》——姜薇薇
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