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击波在肌筋膜触发点中的应用

冲击波在肌筋膜触发点中的应用

1. 空化效应:冲击波作用组织时,组织间液体中的微气核空化泡发
生振动,当冲击波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发生崩溃效应。气泡在崩
溃时产生高速微喷射现象。微喷射速率可达400-800m/s。 • 气泡崩溃和微喷射引起组织局部微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和细胞介质
漏出,产生自由基,刺激新生血管生成,松解组织粘连。
冲击波的作用机理
2. • 机械效应:冲击波在组织细胞表面产生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切应力。 骨组织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将出现轻微的损伤,可诱导骨改建。
冲击波的作用机理
3. 压电效应:骨基质中的胶原和蛋白多糖等非对称物质在压力作 用下发生形变,其表面静止的正负电荷被极化,从而在物质两
端形成电位差,促进骨形成。
压力
+ + +
体外冲击波治疗的禁忌症
• 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 循环系统疾病发作期患者 • 肌腱及筋膜断裂及严重损伤患者 • 血栓形成局部 • 骨缺损大于1cm • 关节液渗漏 • 局部肿瘤 • 孕妇 • 儿童骨骺局部 • 虚弱及不能耐受疼痛患者 • 严重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患者
冲击波治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支,一支到枕后,并弥散到头顶部;一支眉 弓上部,呈弧形弯向颧弓后,弥散到面颊部;
一支下颌下颈部和下颏角;最后一支弥散到
胸锁关节。 深层(锁骨头)肌上触发点的牵涉痛分两支 走行,一支走到耳后和耳窝内的耳孔部,该 部牵涉痛常诱发眩晕;另一支走到前额部。
肩胛提肌触发点
触发点有两处,一个位于颈角处,另 一个位于肩胛骨上角内侧处。 其牵涉痛集中于颈角和其周围,一半 在颈后,一半在肩胛内,并分两支弥 散,一支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一支 走向肩关节后三角肌的位置。
操作前后注意事项
• 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全面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冲击波治疗。 • 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可能出现的情况,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 • 治疗中注意操作手法,不断询问患者感觉,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 治疗后应让患者休息片刻,无特殊不适方可离开。
• 治疗局部忌热敷,可适当活动,忌有痛运动。 • 治疗后嘱患者多饮水,促进体内代谢物排泄。
治疗前
治疗后

35°

100° 85°
65°
前屈
112° 55°
Case3 神经根型颈椎病
• • • 王某,男,67岁,以“颈痛10年,伴右上肢抽痛1年余”之主诉入院。患者 诉颈痛、右侧肩背部疼痛、右上肢抽痛,夜间加重。 治疗剂量1.5帕,频率15Hz,治疗沿颈、肩、胸背部进行,共冲击4000次, 隔日1次,共治疗3次。 治疗1次后,颈肩部疼痛明显改善,治疗前VAS评分7分,治疗1次后VAS评分4 分。治疗3次后疼痛完全消失。


1. 冲击波的作用及原理
3. 冲击波与肌筋膜触发点的结合应用
肌筋膜触发点(MTrPs)
MTrPs是指在神经、肌肉接头处,骨骼肌肉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局 部有可辨别的疼痛,或对疼痛敏感。
1940年,美国风湿内科医生简娜 特瑞媉(Jenet Traverll)在脊
椎推拿中发现疼痛病人大多有结
节。 1955年以此理论治愈时任参议员
肯尼迪总统,并出版了当时被称
为“红色圣经”的《肌筋膜疼痛 和功能障碍:触发点治疗手册》。
肌筋膜触发点的特征
疼痛 牵涉痛
MTrPs疼痛的病理基础
肌肉慢性损伤/ 遗传因素
肌细胞后连接 持续去极化
形成
运动终板处 收缩性结节
乙酰胆碱浓度
慢性持续肌节收缩 局部能量消耗增加 局部血液循环减少
牵涉痛集中于髌骨前,并向髌骨周围
弥散。 诱因:剧烈奔跑、突然踢物,暴力打、砸、 撞等作用于大腿前。 症状:膝股前疼痛,夜间痛醒于屈髋伸膝位, 上、 下楼时膝关节疼痛和无力。
股中间肌触发点
位置:股前中上部近中线处,牵涉痛向上一
直弥散到腹股沟下,向下尽管弥散至 大部分股前部,但不涉及膝关节。 诱因:踢球、跑步等剧烈运动。 症状:髌骨活动受限,膝关节伸直困难,
雨时产生冲击波,使飞机内部器件受损而外壳完好。

1969年,西德国防部开始“冲击波与动物组织间相互关系”研究。 1980年液电式冲击波---聚焦式冲击波, 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1985年压电式冲击波---聚焦式冲击波。 1986年电磁式冲击波---聚焦式冲击波。 20 世纪 90年代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发散式冲击波,目前广泛应用于 骨科、疼痛科、泌尿科、皮肤科、美容科、心内科等。
神经血管反应物质
释放 引起
局部缺血和低氧
刺激释放 致敏
触发点疼痛
传入神经
神经血管反应物质
MTrPs及牵涉痛和顽固性牵涉痛的病理生理
长期短缩肌节/ 触发点疼痛
致敏 产生
骨骼肌周围筋膜 的挛缩和增厚变硬
妨碍
肌肉牵张功能
伤害性感受器 传入神经将疼痛信号
传入 增高 扩大
脊髓 中枢疼痛信号
扩散 引起
长期的中枢 疼痛 致敏
剖后发现死者的肺组织受到了严重损害。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一是直接杀伤:即冲击波直接作用与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二是间接杀伤:指冲击波破坏的物体或抛射的物体对人造成的伤害, 如建筑物倒塌使人体受到伤害等。 冲击波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破坏因素。
医用冲击波的产生与发展

20 世纪 60年代,西德道尼尔航空公司科研人员发现飞机高速穿过云
治疗前
治疗后
110 °
35 °
45°
70° 40°
160°
Case2 右侧肩、肘、腕、手指各关节强直
• 侯某,男,76岁,1年前摔伤致右侧尺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 疗2月后出现右上肢各关节强直,1年间持续行推拿治疗无效。 • • 治疗剂量为1.8帕左右,手部治疗冲击2000次,肩、肘关节分别冲击1500次。 以下所示图均为治疗1次后各关节改善的情况
• • • •
钙化性疾病:肌腱钙化、骨化性肌炎等 慢性炎症:跟腱炎、软骨炎、肌腱炎、筋膜炎、滑膜炎等 脊柱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相关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运动损伤性疾病:急性扭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等

• •
骨、关节疾病:骨折迟缓愈合、骨折不愈合、骨性关节炎、 骨质增生、关节
强直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其他:扳机点疗法、生物力学疗法、针灸冲击波治疗、神经损伤、神经痛、 缺血性肌挛缩、伤口不愈合、痉挛等 其他科疾病: 糖尿病足、前列腺增生、慢性盆腔炎、海绵体钙化、皮肤病、 烧伤、美容、塑型等
位置:极易发,分上、中、下部有多个触发点。 症状:行走时股外侧和膝外侧疼痛,侧卧受累侧疼痛,下部触发点会引起髌骨活动 受限,进而出现坐位站起时伸屈膝困难,诱发绞锁。
缝匠肌触发点
位置:有上、中、下三处。其中下部触发 点位于股下部内侧,其牵涉痛沿股
下部内侧弥散,一直到髌骨或膝内
侧表面,但没有膝的深部疼痛。 诱因:快速的、用力的、双脚着地的转 身运动,跌倒时身体的扭曲,长 时间盘腿,屈膝半蹲状态等。 症状:膝内侧与大腿内侧疼痛,麻木、 烧灼感和刺痛感,鹅足滑囊炎。
腘绳肌触发点
位置:股后中部和下部多发性。常诱 发或转移成股四头肌触发点 诱因:膝关节长期屈曲,久坐,踢足 球、打篮球等运动过度 症状:行走时大腿后面疼痛、跛行,从 坐位站起时臀部、股后上部和膝 后内侧疼痛,特别是跷二郎腿后, 常需上肢和肩带推起。
病例介绍
Case1 肩袖损 伤
• • • 患者冉某,女,46岁,右肩袖损伤1年。 治疗剂量1.2帕,频率15Hz,肩周共冲击4000次,2次/周,共治疗4次。 治疗前VAS评分7分,治疗后VAS评分2分。
斜方肌触发点
该肌有七个疼痛触发点,其牵涉疼痛
的位置如图。
颈角处的触发点(TP1)可引起头颞部 的牵涉痛;TP2和TP3向上引起枕根部
的牵涉痛;TP4引起C7处及其周围的牵
涉痛;TP5引起肩胛间的牵涉痛;TP6 引起肩周牵涉痛;TP7引起手臂部的牵 涉痛。
菱形肌触发点
菱形肌在斜方肌的深面,包括菱形 大肌和菱形小肌,两处肌肉都可以 发生触发点。 二肌的触发点均较深,属于附着处 的触发点,常位于肩胛骨内侧缘的 深面。 属于局部性牵涉痛,因此它们的触 发点牵涉痛只在肩胛骨内侧缘,个地方会发生触发点,其中两个在 肌腹的位置,即中央触发点,一个是 附着处触发点,在肌腱的位置。 肌腹触发点的牵涉痛属于周围牵涉痛 情况,牵涉痛集中于三角肌和肱骨外 上髁位置,并向上臂和前臂桡侧弥散。 肌腱触发点的牵涉痛属于拒不牵涉痛 的情况,牵涉痛集中于触发点周围和 三角肌中部,但无弥散。
压力
-
-
冲击波的生物学作用
• 透过皮肤进入深层组织,治疗更深入。 • 松解粘连组织。
• 裂解高密度组织。
• 促进血液循环,形成新生毛细血管。 • 抑制炎症。 • 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及介质释放而抑制疼痛。 • 破坏受损组织,刺激机体自身修复。
冲击波的适应症
网球肘 高尔夫肘 扳机点 足跟痛 跟骨骨刺 钙化性肌腱炎
冲击波在肌筋膜触 发点中的应用
2. 肌筋膜触发点的作用及原理 3. 冲击波与肌筋膜触发点的结合应用
什么是冲击波?
冲击波是一种通过振动、高速运动等导致介质极度压缩而聚集产生 能量的具有力学特性的声波,会引起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
理性质发生跳跃式改变。
在自然界,所有的爆发情况都 伴有冲击波,冲击波总是在物
质膨胀速度变得大于局域声速
时发生。
日常现象
日常生活中冲击波现象随处可见: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雷暴、太阳 风、鞭梢甩动的脆响等,最著名的就是核爆炸。
一架飞机的速度超过330米/秒,
“声屏障”就被打破,同时伴随 有一个在大气层传播的冲击波,
并产生一个声“爆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