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向板计算书

单向板计算书

9.2.5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当求得连续板、梁的内力以后,要进行截面承载力(即配筋)计算,并应满足其构造要求。 1、板的截面设计要点与构造要求 (1)板的截面设计要点 1)板的计算单元通常取为 1m,按单筋矩形截面设计; 2)板一般能满足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要求,设计时可不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 3)板的内拱作用
连续板受荷进入极限状态时,支座截面在负弯矩作用下上部开裂,而跨内截面则由于正弯矩的 作用在下部开裂,这就使板中未开裂部分形成拱状,如图 9-16,从支座到跨中各截面受压区合力作 用点形成具有一定拱度的压力线,。当板的周边具有足够的刚度(如:板四周有限制水平位移的边梁) 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周边将对它产生水平推力,形成内拱作用。所以,作用于板上的一部分荷 载将通过拱的作用直接传给边梁,而使板的最终弯矩降低。考虑这一有利作用,《规范》规定,对四 周与梁整体连接的单向板,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截面(即现浇连续板的内区格板)的计算 弯矩可减少 20%,其他截面如:板的角区格、边跨的跨中截面及第一支座截面的计算弯矩则不折减, 因为边梁侧向刚度不大(或无边梁) 难以提供水平推力。
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的位置则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4
端支座实际上 有Biblioteka -M实际端跨 M图 lnln /7
a
a
ln /6 ln /6
a
a
ln /6 ln /6
ln
a
a
ln /6 ln /6 分布筋
a ln /6
ln
a ln /6
(a) 一端弯起
la≥5 d
b /2 b
b/2
(b) 两端弯起
(c) 分离式
ln /7
0.55
6.考虑内力重分布的适用范围 考虑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是以形成塑性铰为前提的,因此下列情况不宜采用: (1) 在使用阶段不允许出现裂缝或对裂缝开展控制较严的混凝土结构; (2)处于严重侵蚀性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 (3)直接承受动力和重复荷载的混凝土结构; (4)配置延性较差的受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 (5)要求有较高承载力储备的混凝土结构。如梁楼盖中的主梁一般按弹性理论设计。 这是因为主梁是比较重要的构件,需要有较大的承载力储备,并希望在使用荷载下的挠度及裂 缝控制较严。如果主梁作为框架结构的横梁,它除受弯外,还承受轴向压力,而轴向压力会降低截 面塑性转动能力。因此,主梁在计算内力时一般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度较大时,可在支座附近设置弯起钢筋,以减少箍筋用量。 4)主梁支座截面的有效高度 h0 :在主梁支座处,由于板、次梁和主梁截面的上部纵向钢筋相
筋的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人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4) 板的配筋方式
①分离式配筋: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锚固;而在支座处另配负弯矩钢筋,其范围应
能覆盖负弯矩区域并满足锚固要求,如图 9-17(c)所示。由于施工方便,分离式配筋已成为工程中
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②弯起式配筋:将一部分跨中正弯矩钢筋在适当的位置(反弯点附近)弯起,并伸过支座后作负弯
宽高比 (b h) 一般为1 3 ~ 1 2 ,并以 50mm 为模数
支承情况
梁、板搁置在墙上 板
与梁整浇连接 梁
梁与柱整浇连接
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的弯矩计算系数 α m
端支座 A
0
−1 16
−1 24
−1 16
边垮跨中 Ⅰ
1 11
1 14
1 14
截 离端第二支座
B
面位置 离端第二跨跨中 Ⅱ
二跨连续:
施工时钢筋的设计位置,宜做成直抵模板的直钩。
③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对承受均布荷载的等跨连续单向板或双向板,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的
位置一般可按图 9-17 直接确定。
采用弯起式配筋时,跨中正弯矩钢筋可在距支座边 ln/6 处弯起 1/2~2/3,以承受支座上的负弯矩。 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可在距支座边不小于 a 的距离处截断,其取值如下:
式中
当 q / g≤3 时,a=ln /4; 当 q / g>3 时,a=ln /3。 g,q——恒荷载及活荷载设计值;
ln——板的净跨度。 图 9-17 所示的配筋要求,适用于承受均布荷载的等跨或相邻跨度相差不大于 20%的多跨连续板,
可不必绘制弯矩包络图进行钢筋布置。如果板相邻跨度差超过 20%,或各跨荷载相差较大时,受力
①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 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 1/3;该钢筋自梁边或 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内 1/5,在双向板中个宜小于板短跨 方向计算跨度的 1/4 ;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 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扳内的长度应从柱 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如图 9-18 所示。
为避免这种裂缝的出现和开展,《规范》规定,对于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 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其伸人板内的长度,从 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 1/7;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
5
钢筋伸人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 1/4;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 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 据经验适当减少。
a
ln /10 la≥5 d
每米长5 6或不少于跨中 受力筋的1/3
a ln /10
b /2 b/2
a ln /10
a ln /10
当 P g ≤3 时, a= 1/3 l0 P g >3 时, a= 1/3 l0
图 9-17 连续单向板的配筋方式
5)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 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 8mm, 间距不宜大于 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负钢筋的需要,可另加直钢筋;通常取相同的钢筋间距。弯起角一般为 300,当板厚>120 mm 时, 可采用 450。采用弯起式配筋,应注意相邻两跨跨中及中间支座钢筋直径和间距互相配合,间距变化
应有规律,钢筋直径种类不宜过多,以利于施工。
为了保证锚固可靠,板内伸入支座的下部正弯矩钢筋采用半圆弯钩。对于上部负钢筋,为了保证
板厚一般取 80mm ≤ h ≤ 160mm
板厚:当肋间距 ≤ 700mm h ≥ 40mm 当肋间距 > 700mm h ≥ 50mm
板的悬臂长度 ≤ 500mm 板的悬臂长度 > 500mm
h ≥ 150mm
h ≥ 60mm h ≥ 80mm
柱帽宽度 c = (0.2 ~ 0.3)l
最小梁高: 次梁 h ≥ l 25 主梁 h ≥ l 15
②嵌入承重墙内的板面构造钢筋:嵌固在承重墙内单向板,由于墙的约束作用,板在墙边也会 产生一定的负弯距;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由部分荷载将就近传给支承墙,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弯距, 使板面受拉开裂。在板角部分,除因传递荷载使板在两个正交方向引起负弯矩外,由于温度收缩影 响产生的角部拉应力,也促使板角发生斜向裂缝。
2、梁的截面设计要点与构造要求
(1)梁的截面设计要点
1)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确定纵向受拉钢筋时,通常跨中按 T 形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 b′f 可
按第 3 章有关规定确定;支座因翼缘位于受拉区,按矩形截面计算; 2)次梁内力可按塑性理论方法计算,而主梁内力则应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在承载力计算中应
取支座边缘截面的内力作为支座截面配筋的依据。 3)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确定受剪钢筋(箍筋、弯起筋),一般优先采用箍筋抗剪,当荷载、跨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最小厚度与跨度的参考比值(h/l0)
构件种类
高跨比( h l )
表 9-2
备注
单向板
简支 两端连续
≥ 1 35 ≥ 1 40
1
最小板厚:
屋面板 当 l <1.5m
h ≥ 50mm
双向板
单跨简支 多跨连续
密肋板
单跨简支 多垮连续
悬臂板
无梁楼板
无柱帽 有柱帽
多垮连续次梁 多垮连续主梁 单跨简支梁
l0 = ln + b / 2 + a / 2 ≤ 1.025ln + b / 2 (梁)
两端支承在墙上
l0 = lc (板和梁)
按 塑
两端支承在墙上
l0 = ln + a ≤ ln + h l0 = ln + a ≤ 1.05ln
(板) (梁)



一端支承在墙上,一端与梁整体连接 l0 = ln + a / 2 ≤ ln + h / 2 (板)
6)垂直于主梁的板面构造钢筋: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主梁平行时,靠近主梁梁肋的板面荷载 将直接传给主梁而引起负弯矩,这样将引起扳与主梁相接的板面产生裂缝,有时甚至开展较宽。因 此《规范》规定:应沿主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 200mm 且与主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 不宜小于 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 1/3。该构 造钢筋伸人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 l0 的 1/4。
(5)计算跨度 梁、板的计算跨度:是指在计算弯矩时所采用的跨间长度。其值与支座情况有关。
1)当按弹性理论计算时 计算跨度:取两支座反力之间的距离。即:中间各跨取支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边跨根据支承情 况确定。 见表 9-1 2)当按塑性理论计算时:计算跨度则由塑性铰的位置确定。见表 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