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4页,满分为50分,考试用时为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3.考生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处,答在试卷、
草稿纸等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遗址
2.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考古发现是
A.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B.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C.在河姆渡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D.在半坡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3.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由此可见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尧和舜
B.禹和启
C.炎帝和黄帝
D.燧人和伏羲
4.“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大意是: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的变化,针对土地的不同,制作耒、耜等农具,教会人们耕作田地。
)材料中的“神农”是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5.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这种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做法,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6.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它是
A.夏
B.商
C.周
D.秦
7.右图所示的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A.四羊方尊
B.青铜利簋
C.大盂鼎
D.司母戊鼎
8.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其
重要标志是
A.打制石器和牛耕的使用
B.磨制石器和牛耕的使用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
D.青铜器和牛耕的使用
9.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首先实现霸主美梦的是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宋襄公
10.战国时期,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有七个,史称“战国七雄”。
它们是
A.齐、楚、燕、晋、赵、魏、秦
B.齐、楚、燕、韩、晋、魏、秦
C.齐、楚、燕、韩、赵、晋、秦
D.齐、楚、燕、韩、赵、魏、秦
11.象形是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就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下图的甲骨文分别是汉字
A.日、月、田、水
B.日、月、山、木
C.井、月、山、水
D.日、月、山、水
12.同学们开展成语竞赛,依据故事判断成语: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大军包围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回救,中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与这个故事相关的成语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问鼎中原
D.卧薪尝胆
1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4.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白渠
15.右图郑板桥的这首诗主张“仁”,认为统治者要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它反映了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6.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下列学派与其代表人物
搭配正确的是
A.墨家——孟子
B.儒家——庄子
C.道家——墨子
D.法家——韩非子
1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时间是
A.公元前589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21年
D.公元589年
18. 《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咸阳坑儒和赵高以“谋反”罪审讯李斯时,都有御史大夫参加。
这是因为秦朝的御史大夫
A.掌管军队
B.监察百官
C.是百官之首
D.分管行政
19. 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是
20. 秦的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农民起义的反抗大旗的是
A.刘备、曹操
B.刘邦、项羽
C.陈胜、吴广
D.张角、张梁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30分)
21. 识图题:(共10分)
文字,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图二)
(1) 图一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开始?(4分)
(2) 图二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一项措施?谁下令推行的?推行的全国通用文字是什么?(6分)
22.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判断下列推论是否正确。
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秦孝公初期,秦国还比较落后。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大谈治国图霸之术,受到秦孝公的赏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先后两次下达变法法令,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了法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发展;奖励军功,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等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杀。
商鞅死后,变法的成果仍沿袭不变,终于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为以后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从公元356年开始。
()(2)支持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
()(3)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4)商鞅死后,变法法令被废除。
()(5)商鞅变法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
23.材料解析:(共10分)
处理好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疆土,稳定政局,西周初共建立了71个诸侯国。
其中姓姬的同姓诸侯占了53个,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
——《古代史纲要》(1)材料一反映的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
(4分)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史记》原文大意:廷尉李斯讨论说:“周文王分封了很多子弟做诸侯,同姓的非常多,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家一样(列国争霸),诸侯竞相厮杀攻伐,周天子没办法禁止。
……”
(2)材料二中李斯认为西周这一政治制度为哪一局面的出现埋下了隐患?(2分)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得也。
——《封建论》原文大意:秦统一天下之后,把诸侯们原来的国都改成了郡城,废除了分封诸侯的旧制度,改为了任命郡守、县令等地方官。
……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
(3)材料三改行的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指出是哪个朝代开创了这一制度。
(4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
21. (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1)甲骨文(2分);
商朝(2分)。
(2)统一文字(2分);
秦始皇(2分);
小篆(2分)。
22.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2分)。
(2)√(2分)。
(3)√(2分)。
(4)×(2分)。
(5)√(2分)。
23. (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1)分封制(2分);
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疆土,稳定政局或巩固统治(2分);
(2)诸侯割据争战或诸侯竞相攻伐 (2分)。
(3)郡县制(2分);
秦朝(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