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武学案教师练习答案

苏武学案教师练习答案

苏武传教师用整体感知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3虞常谋反,祸及汉使4舍生取义,以死明志(34叙述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武临变时的表现。

)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6饮雪吞毡,矢志不渝(流放北海,杖节放羊)7李陵劝降,忠贞不二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9汉匈和好,请还苏武10历经艰难,发白归汉(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交代了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第3—8自然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了出使匈奴时所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津威逼利诱,苏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自然段,写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内容探究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突出苏武的崇高的名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和艰苦绝卓的斗争精神)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2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这些人物的安排有什么作用?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文中在塑造苏武这一中人物时运用对比映衬手法三种对照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3)苏武和李陵——李陵出征匈奴,矢尽粮绝,不得已而降。

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苏武出使后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和不幸;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指出汉高祖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

但苏武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不顾,坚贞不屈。

这使李陵敬佩并自感惭愧,因而更衬出了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

苏武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词。

3.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

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

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4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例一: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

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

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

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例二: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

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

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

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

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

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

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

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

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文章主题《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苏武形象总结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4分)【解析】展开想象,抓住意象,情感分析。

【答案】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2分)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2分)(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解析】抓住“茂陵“”秋波“逝川”分析技巧既表现手法。

【答案】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三个表达技巧”各1分,“情感”1分,共4分)二、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

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

第三句的“生”活着的意思,作状语。

第四句的“生”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是动词,作谓语) 3.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

C 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

(“当”是抵押的意思)(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