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秦论》练习题教师版

《过秦论》练习题教师版

《过秦论》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2.加横线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仓皇东出
B.逸豫可以亡身李牧连却之会盟而谋弱秦
C.函梁君臣之首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满招损、谦受益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列句式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4.与例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5.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下之欲疾其君者
C.不若与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可得闻与闻寡人之耳者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里、怎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已经
C.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士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起
D.前太守巨逵察.臣孝廉察:观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阻塞
7.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项庄素善.留侯张良。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范曾数目.项王。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8.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9.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南取百越之地
二、主观题
1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12..
(1)战国四公子:
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_________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

“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

“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5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3.“行伍”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一个有利的方面是:_________ (都用自己的话概括)
15.这段话中共有五个“而”,请分别指出其意义和用法。

(10分)
(1)而.迁徙之徒也:(2)而.倔起阡陌之中:
(3)转而.攻秦:(4)赢粮而.景从: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6.《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A项因:沿袭。

2.D 分析:“逼”没有活用。

3.B 分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被动词为“于”“为”“见……于”。

被动句的被动词除此以外,还有“为……所”“见”,还有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B项句式为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的类型有三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借助提宾标志词“是”“之将”宾语提前。

B项即属于第三种情况。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考生须结合课内学过的句子理解,归纳总结。

4C目的/A用B把D凭借
5.D A极:名词,相当于“极点,这里指坏的极点”/程度副度,相当于“尽情享受”。

B疾:病痛/厌恶。

C与:介词,相当于“跟”/动词,可译为“结交”。

D闻:使……听到。

6.D 察:经考察后予以举荐、选拔。

7.B ①中的“善”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中的“水”、④中的“东”和⑥中的“目”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中的“日”和⑤中的“上”都是名词作状语;⑦中的“耻”和⑧中的
“鉴”都是意动用法;⑨中的“活”是使动用法。

8.C 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9.A B 景——影,C 从——纵,D有——又。

10.D 名作状/ 使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贾谊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
12.答案:(1)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
(2)函谷关崤山黄河越桂浙闽粤百粤
(3)秦民奴隶天子
13. 行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这里用“行伍”是用来指代军队。

答案:借代
14.不利的方面依次是:①战斗力低下;②人员少;③武器差。

有利的一个方面是深得民心。

15.(1)连词,表递进,而且;(2)连词,表转折,却;(3)连词,表承接,就;(4)连词,表修饰,可不译;(5)连词,表因果,因而。

16.(1)斩木为兵将百人以亡秦族陈涉不亦雄哉
(2)仁义该施未曾施,王朝果真瓦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