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2——教育的起源和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假说: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1.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2.基本观点1)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
2)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
3)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1.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Paul Monroe)2.基本观点: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批评了利氏的观点,认为其弊是未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孟禄在其名著《教育史教科书》(1914)的第一章“原始的教育”中,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类教育的起源和发生过程作了专门的和详细的论述。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如何拾掇杀死的野兽,如何烹调,如何编织,如何制陶,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
根据孟禄的上述观点,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现象。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1.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史专家麦丁斯基等。
2.基本观点: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必然是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
这是苏联学者最先提出来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这一观点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声称:“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类本身’这个著名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人类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劳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
而且,人类远祖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
劳动和教育各有其特定的对象、不同领域和社会功能,此二者均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原的,谁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从属关系。
四.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也有人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不够准确。
他们并不否认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需要,但又指出: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多样性的,除了劳动经验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
因此他们认为,更准确的提法是: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他在《新教育大纲》(1930)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定的需要,一定的需要引起一定的活动(首先是劳动);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满足一定的需要。
这是把握人类社会及活动的基本线索。
无论是认识世界的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人的一种需要实践。
这种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满足。
人们旧的需要满足了,只会产生新的需要。
需要的产生、满足,再生产、再满足,推动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前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要存在和发展下去,不能不持续地预备新一代人去接替老一代人的退位和死亡所发生的缺位。
作为社会的新一代人中的个人,他如何才能取得社会成员的身份,来逐步接替老一代人的工作,这就发生了社会化的问题。
教育起源于社会群体传递、发展文化和社会个体社会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需要。
新的观念: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学者继续探讨教育的起源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几种较新的提法是:“教育起源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或“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即非本能的条件反射所获得的经验,包括在社会中生存的经验和使用、制造工具,改造世界的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上述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虽说法不一,但大体可分为两类。
前两种(即生物学、心理学起源论)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可算做一类,后几种在社会主义国家流行,大多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变种,可算做另一类。
上述两类教育起源论反映出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看法。
第一类中,不管是将教育解释成生物学现象还是心理学现象,实际上都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颇。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在儿童学习中的意义,有其合理性,现代心理学理论(例如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仍在强调这一观点;但这一理论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第二类教育起源论则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在其原始阶段乃是与物质生产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浑然一体的,其目的在于传递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个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教育乃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认为这类观点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提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原始社会教育我们的推测:根据(1)考古学的科研成果:如考古学者发掘的文物资料;人种学者对现存的、具有原始性的民族的教育活动进行的观察与描述;(2) 人类学或民族学的研究和资料;(3)古代典籍中对原始社会的有关追记。
我们试图勾画出原始社会教育起源及其初步发展的轨迹。
但由于年代久远及无文字记载等原因,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研究往往只能采取类比或推论的方式进行推测。
原始社会的分期史前指原始社会。
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文明社会的前身,也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我国史学界将“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作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开端。
根据科学家的最新发现,“人猿相揖别”约始于四百四十万年以前,故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
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其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美国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著作《古代社会》中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原始社会之后就是文明社会。
前者是以人身关系为组织方式,后者则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组织方式。
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1.前氏族时期此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属于“完全形成的人”出现的最初阶段。
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的人们使用旧石器,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因为当时小家庭没有条件成为生产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公社、部落内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
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教育便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与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公有公育?生存和部落保存的需要,效率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劳动,还无男女两性的分工。
成年男女都出外猎捕野兽,只有年龄(成熟)带来的差别。
老人体弱不能胜任捕猎,于是便留下来照顾儿童。
在这一时期,老年人对儿童的教育起着特殊的作用。
2.母系氏族时期进入此时期后,人们使用新石器,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成为氏族公社成员的主要生活依靠。
出现了性别和初步的分工带来的差别,男女两性分工加强。
这种分工明显地反映在教育的实施上。
男女儿童在8岁之前,不分性别地生活在一起,统一由妇女负责照管。
“一个婴孩属于共同喂奶并一起照护所有儿童的、该群的全体母亲们,不管她们同婴孩的个人关系如何。
”8岁以后,男孩由成年男子指导,学习男子应做的事情,女孩则由妇女教导,学习女子应尽的职责。
也就是说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
这一时期出现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青年之家:据苏联教育史学家沙巴耶娃根据人类学及考古学的材料推断,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为年满7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称“青年之家”,老年人在青年之家承担教育之责。
原始社会末期,青年之家分化为两种;一种为普通人设立,另一种为特权者设立,后者成为学校的萌芽,发展成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参阅沙巴耶娃:《论教育起源和学校的产生》,载赵荣昌、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0页3.父系氏族时期进入该时期后,人们发明金属工具,实行金、石、木工具并用,并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化)。
男子的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历史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儿童的教育改由以父系为主的大家庭来承担。
以往在母系氏族时期,女子处于主导地位,儿童“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到父系氏族时期,形成以男子为核心组成的多妻大家庭。
儿童在幼儿期一般全是由大家庭中的成年妇女教导的,但在施行某些严格训练时,生母的弟兄予以协助,祖父和外祖父也来帮助。
在这种制度下,儿童感到全家男女成人都是可以依靠的,必须服从他们的教导。
这种情况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可以看到。
“大家庭”与现代家庭不同,由它负责儿童教育的任务,仍然具有公育的意味。
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对后世影响较大。
4.军事民主制时期此时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个人占有现象,从而出现特权人物,逐渐形成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