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详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六课《蝙蝠和雷达》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详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六课《蝙蝠和雷达》

6 蝙蝠和雷达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解读】在本篇课文中,学生需要读懂文章大意,针对课文内容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

懂得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懂得探索的重要性。

(二)编写意图【单元导语】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陈献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解读】从单元导语处更加明确了本文的学习及教学任务,能够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根据文章内容消化吸收,领悟深层次含义。

(三)文本解读1.主要内容课文课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2.文章结构质疑(1-3)——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1试验(4-6)——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启示(7-8)——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3.写作特点(1)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结构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3)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4.重点字词句【词语】晴朗:阳光充足,天空没有云雾。

捕捉:捉住某人或动物使其落入自己手中。

避开:躲开,不接触。

敏锐: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目光尖锐。

揭开:使某样东西暴露出来。

障碍物:起妨碍或阻碍作用的东西。

荧光屏:一种涂有能产生荧光物质的屏幕。

示波器和电视机等都有此装置,用来显示波形或图像。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

【句子】①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句解】这一段语言相当有趣、活泼。

该语句用到了关联词“是,还能;而且无论,从来;即使,也”,关联词的连续使用,使文本语言生动化、形象化,且本段之描写层次清晰,足见语言功底。

学生可凭借关联词来对复句进行划层分析,更能利用此处的关联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炼与明了,从而感悟出蝙蝠飞行的本领高超,描写中不乏趣味。

(交待了由了蝙蝠得到的启示,可以应用于思路1中新课讲授的第三部分的问答环节)②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句解】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述蝙蝠的乱撞,将难懂难悟的知识用轻松的、日常中常见事物“没头苍蝇”作比喻,使读者理解起来“得来全不费功夫,”从而增加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轻轻松松地传递了科普知识。

(第二、三次实验的结果,可以应用于思路1中新课讲授第四部分的填表格和问答环节)③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句解】“反复”“终于”突出了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辛苦,也能证明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使我们感受到科学家研究的那种态度,我们的学习也需要这种精神。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掉“反复、终于”读读句子,接着再把这两个词放进去读,用这种还原的方法,学生便会很快发现这其中的反差。

(可以应用于思路2中新课讲授最后一部分的问答环节)④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句解】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蝙蝠是如何“工作”的。

并且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述超声波向前推进的样子,将难懂难悟的知识用轻松的、日常中常见事物“波浪”作比喻,使读者理解起来“得来全不费功夫,”从而增加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轻轻松松地传递了科普知识。

(可以应用于思路1、2中新课讲授的最后一部分的问答环节)5.课后题解(1)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叙事顺序,先写飞机在夜里能安全飞行,就此提出问题,“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接着做了三次实验分析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最后解决了相关问题。

(2)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由鱼在水中自由沉浮得到启示,发明了潜艇。

(可以应用在思路1、2中的巩固提高部分。

)(3)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①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超声波属于声波的一种,课文中是由蝙蝠发射出来的;而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课文中是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出来的。

超声波在空气中速度跟声速差不多,无线电波则是以光速前进。

②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3这样写让文中语言更加准确精炼,不拖泥带水。

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内容,后面文章是没有必要重新写一遍的。

另外三次实验的详简对比,强调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③“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根据蝙蝠超声定位的原理,人们发明了盲人用的“探路仪。

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

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并且讨论解决,在同学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归整问题,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不一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

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

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变态茎。

变态茎分为好几种。

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做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做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益阳,叫做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做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1.这个片段讲了什么?2.介绍变态茎的种类用了什么修辞?3.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变态茎还有哪些?说说它们属于变态茎的哪一种?)(可以应用在思路1的小结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③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突破方法:在新课讲授环节请学生品读相关段落,以圈点勾画和填表格的方式概括三次实验,同时小组讨论相关问题,教师多媒体播放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的原理图,进一步理解原理。

2.教学难点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突破方法:新课讲授环节情感渗透,巩固提高时则直接提出思考问题,教师最后小结,在布置作业部分也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教学思路1】说明:此思路适应于对文章理解一般的学员,使其能够按照课文记叙顺序讲解下来。

5【教学思路2】说明:此思路适应于思维活跃,对文章能够灵活把握的学员,从“感受”入手,带领学生“倒推法”对文章进行解读。

三、案例展示【教案】(匹配教学思路1)《蝙蝠和雷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难点】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学生齐声朗读课题,老师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教读并教写本课的生字。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深入研读71.学习1~3自然段。

(1)指生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交待了什么?(交待“在漆黑的夜里,飞机能做到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2.学习4~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科学家是经过几次试验揭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三次)(2)学习小组自学并填写表格(多媒体出示表格)。

选派代表上台介绍三次试验经过。

(课件出示: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①指名读这两句话。

②说说这两个不同的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学习7、8自然段小组讨论学习7、8自然段,读相关段落,然后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代表回答。

(蝙蝠夜间飞行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

蝙蝠发射的超声波和雷达通过天线发射的无线电波一样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给予相应的提示。

)多媒体播放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四)巩固提高从文中所写的蝙蝠与雷达的关系中,你体会出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科学家受蝙蝠飞行的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懂得了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吊车是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的。

潜艇是由鱼在水中自由沉浮得到启示,发明的……)(五)小结作业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启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做课后第三题,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说课稿】《蝙蝠和雷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