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讲义(教师逐字稿)课程简介:即PPT(第1页):从小学到中学,修改病句一直都是令人头痛的点啊~如果采访一下你们病句题怎么做,我估计十有八九都会回答“凭感觉”。
确实,语感就是对一种语言最直接的印象,生活在汉语环境中,我们会对不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有一定的敏感性。
但要注意,语感有时候也会骗人,因为你在生活中说的并不是完全规范的句子,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只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让对方明白就可以了,对规范性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这导致我们在写作中也会出现一些病句,对病句的感知也就没有那么准确了,所以还是“术业有专攻”,用专业的知识来应对这个难题吧!PPT(第2页):先来了解一下病句模块的知识特点。
1、“系统性”。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因为身体不舒服去看过医生呢?那医生又是怎么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的呢?如果去看中医,可能大夫要先望、闻、问、切;要是看西医,医生可能要你去拍个片子、做个CT啥的,然后才能对你的身体情况做出判断,是什么症状、要开什么药。
anyway,医生要先对你的身体系统有全面的了解。
这跟我们辨析病句差不多,你现在就是医生,要诊治一个个生了病的句子,先把整个句子当成一个系统,看它哪里出问题了,是主语、谓语还是宾语。
2、“针对性”。
找到问题之后,最难的部分在于修改了。
修改病句也和医生治病也一个样,如果一个病人头疼,经过系统性的诊断之后,确定这是颈椎病引起的,那就要开治颈椎病的药,这叫针对性。
不能说明明是颈椎病引起的头痛,你却当感冒来治,那怕是要出大事了。
改病句也是如此,主语有问题就改主语,缺宾语就补宾语,有的同学怎么改都改不到点上,甚至于越改越错,就是没把握好“针对性”。
3、“6+7”。
震惊!学霸讲义中惊现神秘数字!这串数字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敬请关注——病句辨析专题。
6+7,说的就是六大句子成分+七大病句类型啦。
不夸张地说,你只要掌握了6+7,跟本就没你做不出来的病句题。
六大句子成分指的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七大病句类型是语序不当、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句式杂糅、表义不明。
至于它们各自是什么意思长什么样子,请和学霸一起进入知识树get吧!PPT(第3页):要了解病句,我们先从正常的句子说起。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词语,但我们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吧,得想办法把这些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使它规范通顺,表意清楚,这样就产生了句子。
可偏偏在组合过程中,有些人就是不按规则,所以造出了一个个有问题的句子,这就叫做病句。
这些句子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多了一个脑袋,要么哪哪都是坏的。
那这就要靠机智的我们来拯救它们了,如果你掌握了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方法,那你的语感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强,以至于逻辑思维也会更清晰,玩狼人杀盘逻辑谁都盘不过你。
PPT(第4页):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病句题都在考什么。
它的题型很简单,无非就是选择下列句子有语病/没有语病的一项,甚至都不要求我们改出来。
那么你要注意,其实越要求低的题目,越是暗藏玄机。
要判断一个句子有没有语病,首先你要能划出这个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依次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按规定,主语用“”表示,谓语用“”表示,宾语用“”表示,定语用()表示,状语用[]表示,补语用<>表示,这是通用的符号,看起来会比较清楚不容易混淆。
其次,如果有语病,你要能判断这个句子哪儿有病、语病是什么,也就是划定病句类型,如果成分残缺,是主语缺了还是宾语缺了;如果搭配不当,那是动宾搭配不当还是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这都考察汉语语法基础,务必仔细画知识树,用心领悟。
PPT(第5页):明确了以上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构建病句辨析的知识体系树啦,并且可以利用知识树来解决经典例题。
PPT(第6、7页):先来跟着学霸把知识树构建好。
PPT(第8页):这是病句知识树总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句子成分、病句辨析以及病句修改。
在句子成分中,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句子、什么是语法,以及掌握六种句子成分。
在病句辨析中,要了解什么是病句,识记常见的七种病句类型。
在病句修改中呢,学习三种查找病句的方法,会用修改符号来改正句子,并要按照一定的修改原则。
PPT(第9页):这一页专门讲六大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我们总说,可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到现在依然有非常多的同学认为,主语必须是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误解。
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主谓宾式的句子来举例“我+吃+饭”,其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主语就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它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张三李四,还可以是所有的人或者物,所有的名词、名词短语或者代词。
谓语是某种动作或状态,可以是“吃”,也可以是“玩”,甚至于“高兴”“漂亮”等等,凡动词、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
再说宾语,就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吃什么?吃饭。
玩什么?玩vr游戏,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做宾语。
因此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造出无限个主谓宾这种结构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生成性:用有限的语法规则生出无限的句子,在任何一门语言中都是这样。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样学会说话的,难道是把所有的句子都学了一遍么?那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只能说在积累了一定量的句子之后,我们掌握了生成句子的语法规则,从而可以造出我们之前从来没听过的新句子。
总之,我们总能把一个句子概括成“谁/什么+做了什么事”或“谁/什么+怎么样”这种形式,因为这就是句子的基本形式。
主谓宾已经够厉害了,能生成这么多句子了,那我们还要定语、状语、补语做什么呢?因为,要表达人类社会无限复杂的思想,仅有最简单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对一个名词,定语可以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光说个“苹果”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但是“那个冰箱里放了十天的又酸又涩的苹果”我们立刻就能想到这个苹果是什么样子了,这就是定语的作用。
再说状语,它可以从时间、处所、方式、条件、程度、范围等方面修饰和限定谓语中心语。
“我走”可以说“我昨天和同学在校园里一圈一圈地走”,“走”前面的都是状语,让“走”这个动词无限具体。
还有补语,它要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趋向、数量等等,光说个“我高兴”,程度怎么样呢?“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样大家就能明白你有多高兴了。
定语、状语、补语我们统称为修饰语,它们修饰、限度的对象叫做中心语,永远记住中心语才是主干,修饰语都是枝叶。
PPT(第10-11页):这两页详细讲解了七种病句类型,大类下面又分小类,每一类后面举一个例子。
第十页是三个“不当”:语序不当、用词不当、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就是句子中词语排列的顺序不合语法规则或者不合逻辑,比如说把定语放在了中心语后面,导致一句话主语变样了,最典型的就是那句“秋天的北京是最美丽的季节”。
到底秋天是季节还是北京是季节啊?这种我们用缩句法一下就看出来了,知识树里的例句你可以自己变,只要是同一种病句类型。
语序还有一种就是不合逻辑,几个并列的词前后顺序有问题,比如“写文章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组织、选择材料”,那肯定是先选择材料再组织对不对,所以对这种并列短语,只要出现你就要多留个心眼。
用词不当属于比较低级的病句错误了,因为我们有语感,一个词用没用错能比较容易感觉出来。
再加上我们上节课学了词义,知道词语还有褒贬义,所以如果用词不当首先读着就很奇怪。
但要注意的一类是关联词,一句话有关联词先看关联词用没用对。
搭配不当有各种搭配不当,主要用缩句法来判断,主干找出来,主谓宾搭配正确没正确一眼就清楚了;如果主干正确,再找修饰语,看定状补语分别跟它们的中心语有没有搭配正确。
这种类型一般不建议用朗读法,因为语感会骗人,有的搭配不当读出来还挺顺口。
其次就是成分残缺或多余,依然用缩句法,看这个句子是否多了或少了什么东西。
我们要准确地措辞达意,既不能缺少成分、使对方听不明白;也不能啰嗦,同样的意思反复说。
关于句式杂糅,简单的说就是把两个句子混在一起了,比如说你开口本来想说一句话然后突然一打岔想到别的,就把这两个意思合在同一个句子中说出来了。
比如说“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如果你觉得这句话没什么问题,那可能因为你平时说话也是这样颠三倒四。
因为这个例子很明显把“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的成长发展,人生观起决定作用”,混在一起了。
所以,句式杂糅不要怕,我们一般都能把它拆分成两个正确的句子。
最后还有个表意不明,其实就是常说的意思没表达清楚,产生了歧义。
判断这种句子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代入“听话人”的角色,看能不能听明白。
比如说“小明对小吴说他要和他的朋友出去一下”,那这个句子我反正是没听明白到底谁和谁,这就是表意不明。
PPT(第12页):这一页讲了三种查找语病的方法,四种修改符号和三大修改原则。
基本上我们在上面都提到过,学霸适当讲解即可。
PPT(第13页):好了,我的知识树成型了,你的呢?最后再让我们回到病句辨析原图,是不是也没有那么难?因为我们掌握了方法(若ppt内知识树不清晰,可查看下载的原图)。
PPT(第14页):OK,知识树构建结束。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如何运用知识树来解题吧!这里选了几道经典例题,直接感受一下如何提取神奇的知识树模块来答题吧(务必看视频,学霸不必过多讲解)。
PPT(第15—16页):第1题和答案。
PPT(第17—18页):第2题和答案。
PPT(第19—20页):第3题和答案。
PPT(第21页):回顾落实。
看完视频题目后,有没有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树来做病句题呢?让我们再顺着思维导图,总结一下病句知识树的要点吧。
PPT(第22页):要点总结(学霸照PPT读即可)。
PPT(第23页):注意事项提醒(4个tip,学霸照PPT读即可)。
PPT(第24页):课后作业布置,请完成我们为你准备的经典习题。
PPT(第25页):结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