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四、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一)自然资源优势度的 评价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 价方法
(二)中国自然资源总 体评价
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 两大不足。
一是人均资源量少; 二是耕地资源、森林 资源和草场资源缺少。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
❖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 评价方法是评价自然 资源的相对丰度,主 要考虑土地资源、水 资源、能源资源、矿 产资源。首先将所有 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 出各地区拥有量占全 国的位次
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互相 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 • 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 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经济系统中构成必须的“投 入”并产生积极效益;只要它们在社会经济系统 中带来合理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为自然资源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2、特点
• 古典的劳动概念把劳动看做从事体力劳动的能 力、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 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入力资源--初步探讨 1、新古典理论的特点: • 以边际分析为基础,以经济计量分析代替经验分
析,以经济模型代替典型描述,使经济研究计量 化和经济理论模型化,充分就业,稳定增长和均 衡过程成为新古典的中心论点。 • 新古典主义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 • 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量,不是 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
v 区域开发一定要以自然的可能性为前提。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三、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2.自然条件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工业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料,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采 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效益。
大庆油田平均吨油投资只有资源条件较差的油田的 1/10
中东地区每桶原油成本约6美分,而美国每桶原油平均 成本为1.2美元。成本相差20倍。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2、马歇尔和熊波特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1)马歇尔的学说
v 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 的来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他十分强调通过 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2)熊彼特
v 认为企业家“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 新的创新不但增加了利润,而且快速地提高了资 本积累。
域性。
v 在煤铁资源基础上兴起的工业区有美国五 大湖南岸工业区,美国伯明翰工业区,德 国鲁尔工业区等。
v 我国黑龙江省四大外调物资——石油、木 材、煤、粮食,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3.自然条件对经济部门的影响 ②每一个自然因子对于不同的经济部门的影响也
有差异。 如气候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顺序大致为: (l)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2)运输业,特别是航海业。 (3)建筑业,气温、降水量影响建筑施工费用。 (4)矿业,特别是露天采矿。 (5)旅游业。 (6)加工工业。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三、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自然条件对经济部门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经济部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不同的自然条件往往形成不同的产业部门 其二每一个自然因子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不 同
第二章_矿业具有强烈的地
(1)稀缺性
v 无论是物质或是能量,一旦被定义为“资源”,都是针对 某一特定对象的“需求”而言的,从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 要求是无止境的这一点来看,只要是作为资源,它总是被 消耗的,只要是被消耗的,在需求巨大的情况下,也就表 现出来稀缺的特点,稀缺性是自然资源最根本的特点。
(2)区域性
v 在资源稀缺基础上,资源还具有下述特性:资源的竞争性、 资源的分散性、和资源的增值性。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地区 显示出不同的倾向,这就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3、自然资源的价值 v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资
源由于存在于大自然中, 因而是无价值的。 v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及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崛起, 这一传统的观点日益为人 们抛弃,人们逐步认识到 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
恩格斯 1820-1985
曾指出:政治经济经济学家说,劳动是 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资源 的概念及 其内涵
2.自然资 (1)稀缺性。 源的特点 (2)区域性。
3.自然资 源的价值
人类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 展所耗费的劳动构成了自然 资源的价值实体。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 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 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
3、评价--模式最好,但不多见 4、典型国家--美国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1、前提条件:
v 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区域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深度开发
2、特征:
v 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 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 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 力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一)纯自然资源型 1、前提条件 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往往有着储量巨大
的一种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2、区域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以自然资源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基础和动力 3、类型-四种基本类型 (1)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 (2)高消耗低效益型--苏联、中国 (3)高输出高收益型--中东各石油输出国 (4)高输出低收益型 --非洲资源输出国、西部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3.自然条件对经济部门的影响 3.4自然条件对于产品质量和形式的影响 v 自然条件是影响产品质量和形式的自然基础。 如:新疆的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梨 在中国的名酒,贵州茅台,山西杏花村酒,四川的 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安徽古井贡酒、遵 义董酒、青岛啤酒等,都因良好水质 v 建筑物形式、服装形式
❖冰雪的地方:北美和北欧等北方国家是冬季奥运会的主 力。在我国,黑龙江和吉林控制着冬季运动会的大部分奖 牌。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制订体育运动发 展战略可以事半功倍。我国采取由小到大、 由巧到力方针与东方人的生理素质有一定 联系。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 在体操、跳水等灵巧项目中,我国有优势。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实体 v 不是因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具有价值,而
是在自然资源稀缺的迫使下,人类必须对自然资源 投入劳动,形成新的资源产业,维护或产生新的人 工自然资源。因为耗费了劳动,才使这种进入生态 经济系统运转的自然资源具有了价值。 ⑷自然资源具有价值,把自然资源看做一种财富也就 顺理成章了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v 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经济 资源。而当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变 得比什么资源都重要。
v 区域经济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v 一般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资源也就越 丰富;其所吸引人力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经济社会发展 也就越快。
G-经济增长率;S-平均储蓄率; K-资本产出比
• 模型中,人口、知识积累仍被视为外生变量,并 隐含着把劳动力和资本视为同质的假定,资本和 劳动力的固定比例只是在短期分析中有效
• 故仍然排斥教育和于中学形成人力资本的可能性
(3)遗憾
v 不过,这两位经济学家都还没有对知识积累和技 术来源做出定量分析。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3、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 哈罗德和多马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其长期
化和动态化.即把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在长 期内视为变化的量,分析它们在连续的时间内与 其他变量一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 哈罗德—多马模型假设生产技术与资本一产出比 例不变.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1、前提条件
v 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
2、区域发展特征:
(1)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础的 产业,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利用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 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业,使区域发展速度和 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2020/12/9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重点问题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制度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1.自然资 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 源的定义 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不承认
•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 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 储蓄与投资是经济的内生变量,是由一定的收入 分配形式,利润率、工资率和节俭的美德决定的
• 由于当时生产发展阶段的限制,多数古典经济学 家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 都归于消费。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4、自然条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语言、交通规则和体育运动三个社会 生活的侧面,剖析自然环境的痕迹,有助 于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间的相互渗透。
第二章_区域资源环境
4、自然条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语言及词汇
语种的词汇与语言形成时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如:英语中关于牲畜的词汇,以牛(ox)为例,有公牛(b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