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区域资源环境

第2章-区域资源环境

31
思考:
什么是人力资本? 与人力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32
3.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
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指以人力资源为 核心,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包括教育、工 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后天通过投资获得的,具有 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的总和。
评价目的:评价各地区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以便同其 他地区进行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得出相对丰度的排位)。 评价时考虑的因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等
22
假设: 一国之内不均衡地分布了土地,水,煤炭和铁矿四种资源; A,B,C,D四个地区均拥有四种资源; 钢铁产业的发展要同时消耗上述四种资源; 对于如上四种资源, A,B,C,D地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如下表所示:
1.0
原煤、钢、氧化铝、 0.5
水泥的消耗都占全
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球四分之一以上。
巴西
中国
德国
印度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英国
美国
14
资源诅咒(Curse of resources)
含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 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33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芝加哥大学舒尔茨1960年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 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 Schultz, T. W.
34
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教育支出: 纯粹提高生产能力。 保健支出:延长个人寿命,增加劳动时间,提高身体 素质。 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流动要付出成本,迁移费用, 心理费用。 移民、入境的支出。
29
3. 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劣势: 人均资源量少;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地资 源缺少。 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 径流量占1/4 森林占1/5 矿产占3/5
30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一. 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1. 定义 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为 “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
44
2. 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区域垄断及其竞争——增加成本 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降低成本 区域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以增加成本为主,也
可能降低成本
45
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制度资源
1
为何要研究区域资源环境(要素)?
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起 点。
2
补充: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直接因素
• 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 自然资源
16
“荷兰病”发生的原因:
一旦初级产品出口下降, 经济增长陡然下降,甚至
持续停滞和衰退
初级产品出口收入激增,外 汇过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
引起本币升值
政府从出口天然气所得大量税收 主要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而非
基础设施和其他出口部门
初级产品出口的兴旺被其他 部门生产萎缩抵消
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工业制 成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不振 ,收入和利润减少,失业增
1. 土地资源 2. 水资源 3. 煤炭资源 4. 铁矿资源
1. A地 1 3 1 3
2. B地 4 2 2 1
3. C地 2 1 3 4
4. D地 3 4 4 2
23
计算方法
对于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1,2,3…),按下式计算:


mn

n
dij

pi
i 1
mn m

社会资源
• 有形资源:人力(职员、顾问等)、物力(设备 等)、财力、场地空间等。
• 无形资源:技术、知识、组织、社会关系等。
19
3.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 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区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 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 日本、瑞士、中国的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
4. 资源缺乏型 在没有大量外援情况下,地区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 态,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南通道:西南水电,坑 口电站和三峡水电向广 东送电。
中国西电东输主要线路
9
二. 自然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特点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 自然资源有价值论
自然资源利用特点
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日趋重要
12
利用自然资源的四种发展模式
分类: 高消耗高效益型 (美国) 高消耗低效益型 (中国、 苏联) 高输出高收益型 (中东各石油输出国) 高输出低收益型 (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西部)
13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和代价
单位GDP的能耗是
吨油当量/千美元
发达国家的三倍以
2.5
2.0
上;
1.5
各国能耗强度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煤炭资源 4.铁矿资源 P值
1. A地 1 3 1 3
8/12
2. B地 4 2 2 1
7/12
3. C地 2 1 3 4
6/12
4. D地 3 4 4 2
3/12
25
思考:为何不将指数简单设计为
试计算A地和B地的P值。


mn

n
dij

pi
i 1

17
资源诅咒背后的原因
资源产业的繁荣会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资源产业的扩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 资源丰裕使经济出现寻租、制度弱化等乱象 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
18
2.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经 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最优发展模式:美国。
1. A地 1 1 1 1 1
2. B地 4 4 4 4 0
27
指标设计存在的缺陷
仅仅是一个相对的位次排列,单独使用这一指标不能 说明资源的优势度。 一个区域的资源丰度,要结合市场与可能开发的资源 产品规模来评价。
28
3. 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优势: 土地辽阔,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许多资 源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 耕地世界第四(美、印、俄、中) 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42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1. 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
浙江模式——非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
外向型模式、内向型模式 产权安排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
产业结构:重型、轻型;大型化、小型化
43
浙江模式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特征的体现。 经济私有化水平较高,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0%强。 经济的发展不是主要依赖于政府大规模投资、国家地 区优惠政策,或得到政府大量补贴的外国直接投资。
例证: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卢森堡、新加 坡、瑞士和香港)并没有富裕的自然资源,而中非、赞比亚、委 内瑞拉等国家虽然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超过25%,但经济却 负增长。
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15
资源诅咒典型案例之一:“荷兰病”
1960年,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储备。
Pi:i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度 m:被评价的资源种类数 n: 对比的地区数 dij:i地区j种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
通过对不同地区P值的比较,就可以看 出各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及与其他地区 的比较情况。
24
假设: 一国之内不均衡地分布了土地,水,煤炭和铁矿四种资源; A,B,C,D四个地区均拥有四种资源; 钢铁产业的发展要同时消耗上述四种资源。
5
6
著名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 •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
7
水力资源
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 (长 江干支流,黄河上游,红水河等),经济发达的 东部沿海地区较少。
8
北通道:“三西”(山 西,陕西,内蒙古西部) 向华北和山东送电;
中通道:以三峡水电为 核心,向华中和华东送 电;
40
3. 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
内生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阿罗 “干中学”理论,主张劳动力质量提高是生产率提高的源泉。 罗默 提出了知识外溢,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
41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1. 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产权理论是制度的核心 私人资本——效率,投入营利性竞争部门 公共资本——公平,从事基础设施建设 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决策;责任;利益。 2. 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造就合理的组织治理结构——解决缺乏效率的交易问题
35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劳动力数量与区域经济增长 劳动力质量与区域经济增长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
三.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1. 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 经济学派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 原因。不承认“人力资本”概念。
10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农矿业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