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 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 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 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 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 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 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 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 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 创期。 ◆ 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 活跃期。 ◆ 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 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 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1898—1917),各 类文体的成绩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 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一、散 文 ◆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创造了一种 新文体-“报章体” 。 ◆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 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 ◆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 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 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 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不可或缺的 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 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 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 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 的血肉联系。 ◆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 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 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作品的思想意义 (五)艺术特色 ◆“格式的特别”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 ◆表现的深切
二、《阿Q正传》 ◆《阿Q正传》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独特的 重要地位 ◆主题、情节、结构及内容 ◆主人公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 是一个极端贫苦、不觉悟的农民 ◆精神胜利法是阿Q 的基本性格特征 阿Q的 精神胜利法经历了六个阶段,集中表 现在四个方面: ◆妄自尊大 ◆麻木健忘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阿Q 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的向往 与追求,包含着复杂的、消极落后的因素 ◆阿Q 形象的意义。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 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清文学改 良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文界革命: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 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
◆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 “言文合 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 “纯文学” 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 学观念的,还有鲁迅、周作人。
◆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自由论述取代朝廷策论 ◇小说由听变成阅读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 变革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 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 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 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 位。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 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形成文学流 派。 一、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 ◆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语丝社:鲁迅评之“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欧美留学生的文艺沙龙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写于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 1918 年5月第四卷5号。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 幕。收入《呐喊》集。 (一)背景及创作宗旨 (二)结构及内容(13篇不连贯的无年月 日记)
(三)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 礼教的弊害”(鲁迅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 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 描写来表现的。小说通过十三则日记记录了狂 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切,运用第 一人称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反封 建斗士的“迫害狂”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 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 品格,又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 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 ◆狂人是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结合的独特艺 术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17——1949)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9级中文3班尉鹏辉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 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 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 “现代”性质的概念。
二、文学流派 ◆小说方面:乡土小说流派; “自叙传” 小说流派; ◆诗歌方面:自由诗;新格律诗派;象征 诗派; ◆散文方面: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以记叙、 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 ◆戏剧文学方面:社会写实剧;抒情浪漫 剧;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小说与“新民”关系:“欲新一国 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 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 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 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的文 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 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阿Q 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 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 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 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 用等修辞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 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思 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 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 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 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 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二、话 剧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 路: ◆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 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 戏曲进行改良; ◆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 素的表演。 三、小 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 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 严肃与游戏并存。
(一)清末小说 ◇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 (二)民初小说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 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 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 《玉梨魂》(1913)。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 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 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 ◇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 本保障 ◇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 ◇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出 现
◆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 革命;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 也不会有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要彻底否定旧文学,但是到底 如何建设新文学呢?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对此进行过积极讨论,也提出过一些很 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又大都 是借鉴过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 验。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 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 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 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 早期 既接受西方启蒙主义、理性主义思想, 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 前期 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 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但其思想呈现相当 的复杂性,伴以个体精神体验浓重的“轮回” 感。 ◆ 后期 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 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 迅的思想进入了包含阶级论在内的更丰厚、复 杂的状态,这十年间他思想左倾,以杂文创作 为主,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 主义战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