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研究:1)动物的心理现象;2)儿童的心理现象;3)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其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自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又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1)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2)临床事实证明;3)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4)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是:1)脑的机能;2)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学派的纷争●(一)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1)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2)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3)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的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和树突是灰色的,轴突外部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包围着,这层膜叫髓鞘,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轴突之间的电位变化不致相互干扰。

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等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再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到突触,会引起突触间隙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变化将神经冲动传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没有“思维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三种。

■感觉器官(叫做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发出指令,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器官(叫做效应器),对外界刺激做出回答性反应,构成了一个反射活动。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馈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地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过程叫反馈。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躯体神经系统;2)自主神经系统(不包括脑、脊髓,包括脑和脊髓的是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脑干(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 脑干包括:1)延脑;椎体交叉、支配呼吸和心跳中枢2)桥脑;上下、大小脑神经纤维通道3)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4部分构成。

●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丘脑。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记忆口诀:丘感、上嗅、下内、底肌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皮层区域与功能记忆口诀:上联:额顶枕颞下联:动感视听横批:前动后感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对一般人来说,言语功能占优势的半球在左半球。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并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

神经生理学家是罗杰·斯佩里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感觉的定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最典型的感觉适应是对暗适应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需要30~40分钟能够完成。

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

视觉器官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

颜色视觉1.颜色的特性2.颜色混合3.色觉异常: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

色盲中男性人数大大高于女性。

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记忆口诀:调频响幅色波声波的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

在环境心理学中,凡是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都叫噪音。

如果你在读书,外边播放的乐曲扰乱了你,那么你会觉得烦心,这时乐曲就成了噪音。

所以,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皮肤感觉■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它们都在皮下,呈点状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阀。

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两个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阀。

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阀是不同的,手指、面部的两点阀最小,脊背的两点阀最大,说明它们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内脏感觉■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说不清楚是痒还是疼,疼的话,也说不清楚是涨的疼,还是拧的疼,定位也不准确,说不清楚是哪个地方疼,所以叫做‘黑暗’感觉。

痛觉还具有放射的性质,如心绞痛源于心脏,但觉得是肩胛骨疼;阑尾位于腹腔右下方,但阑尾发炎时,人们会觉得是小肚子疼。

痛觉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

●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1)内脏痛的性质不清;2)内脏痛的定位不准;3)内脏痛具有放射的性质。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因此,痛觉最难于适应。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对象—背景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原则。

分组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2. 连续性原则3. 相似性原则4. 接近性原则时间知觉■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视像的大小和物体离观察的距离是结合起来起作用的。

观察者根据经验指导,在距离相同的条件下,视网膜像越大,物体越大,视网膜像越小,物体越小。

在视网膜像相等的条件下,物体越远越大,越近越小。

人们不见得意识到这个过程,但人们是这样来判断大小的,这叫大小—距离不变的假设。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1)日出日落的交替;2)一年四季的变化;3)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4)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听觉估计时间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节律性的变化叫生物钟。

生物钟可以:1)调节人的行为;2)给人估计时间提供依据。

运动知觉当物体的运动被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

错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性质包括:1)是对客现事物的歪曲知觉;2)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3)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4)很难克服。

●●●错觉的解释1)“眼肌运动”解释线段长短错觉2)“对比”解释面积大小错觉3)“心理定势”解释形重错觉记忆的定义●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指:1)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2)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和再认。

遗忘及遗忘规律●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

●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表象的特征和作用●表象具有4种特征:1)直观形象性、2)片断不稳定性、3)可操作性4)概括性。

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

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表象的作用:1)积累感性知识;2)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3)为想象提供素材。

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记忆分作三个系统: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记忆口诀:瞬、短、长三个记忆系统的划分标准:1)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2)信息储存时间长短。

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

●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1秒钟以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