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1.4物质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新课程标准中位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的子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本节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物质的性质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习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AHale Waihona Puke 镁条燃烧 B、镁条能燃烧C、镁条表面用砂纸打磨 D、镁条是银白色的金属 (二)A、汽油燃烧 B、汽油能燃烧
C、汽油是淡黄色液体
D、汽油能清洗衣服上的油漆 E、汽油能挥发 F、汽油挥发 G、汽油密度
七、作业设计
练习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神奇、有趣的学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
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同学们都知道:铁栅栏上涂上油漆,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这些物质的什么性质呢?
【归纳】我们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物质。这是因为物质的变化决定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着物质的用途
六、练习及检测题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一)
二、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学生,虽然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学习动机也是以好奇、有趣等直接的、近景的动机为主。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头脑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多用“可以”、“易”、“能”、“会”等词语。如木炭可以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糖能溶于水
(3)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
【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 蜡烛:熔点高,易燃烧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如一类性质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那么,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强调】(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