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理原理、规律(正式版 视导课 2017.9.11))
地理原理、规律(正式版 视导课 2017.9.11))
地理原理:
(主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 )
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 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基础的规律。 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地理规律: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更多强调 地理事象的表现,主要在于“应用”。
主要包括: 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 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运动特征、 ( 2 )地理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随时间、 ( 4 3 )人地关系规律:人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地理结构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 (1)地理分布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在空间、 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 的规律。 必然联系的规律,具体体现在区域的相似性与差异 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 (可理解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和演变等方 势。 性,即区域地理特征。 的必然联系。 面的知识 )
知道掌握篇
必修1(自然地理)
主要内容
行星地球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运动的
主干知识 地球运动 大气运动 水体运动 地壳物质运动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蕴含最典型的地理 知识循环理论: 水循环、地壳物质 循环、生物循环、 大气环流
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
命题角度新颖者,有特别惊喜哟
二、深化理解原理、规律
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 意为“神圣的平原”,是南 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 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 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近大 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 平洋,海拔为1500米,终年 气温为18℃—24℃,湿度 68%,无季候风,小镇风景 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 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 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 芋艿,营养价值丰富,为多年生块茎湿生 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 草本植物,叶盾形肥大,株基部缩茎可累 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 积养分肥大呈肉质球,即“母芋”,母芋 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 生“子芋”,子芋生“孙芋”。芋艿性喜 无金钱概念。 温和湿润,生长适温20℃以上;为短日照 草本,较耐荫,具有水生性,不耐旱,对 土壤适应性广。
(3)湖泊调节局部小气候,温差变小,湿度增大,改善居住环境; 湖泊周围土地湿润,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 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湖水提供牲畜饮水,利于 畜牧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8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 必修 1 的内容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 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 一定要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联系。 形成了各种自然组成要素。 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是高中地理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 必修 1 的主要内容。 但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建立联系,不仅仅是知识点与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 之间的联系,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 征,这种综合性,必然决定了组成自然地理 环境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更重要的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 间的联系,甚至是自然地理环境与实际 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 (1)分析比尔卡班巴高原谷地芋艿种植的气候优势。(6分)
(1)地处低纬山谷,日照短,云天多;终年温和湿润, 生长期长,产量高;雨水充足,土壤湿润、疏松肥沃;没 有旱涝、寒潮等气象灾害。(任答三点,6分)
(2)分析比尔卡班巴“神圣平原”上河道河曲的成因。(6 分) (2)①两板块相向运动挤压,地壳抬升、断裂,形成高 原裂谷;②河谷上游水土流失重,大量砂砾、泥沙堆积形 成河谷平原;③河谷平原流速较慢,受地转力及地形影响, 侧蚀河岸,摆动成河曲。(每点2分,共6分) (3)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8分) (3)气候终年温湿,适宜长寿者生活;泉水矿物营养元素丰富, 有益于人体健康;传统健康食品,低脂肪、多粗纤维,肠道蠕 动好;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规律;居 于高原山谷,长年出行健步、劳作,体格健康;生态高原谷地, 环境优美,心境开朗,社会和谐。(任答四点,共8分)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 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各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等过程进 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必修 1 的整体结构图:
天文背景 宇宙环境 自然环境 水文过程
水循环 洋流
自然影响
地表形态 全球变化 自然资源
日地关系
地球运动
大气 过程
大气受热 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
地壳过程
物质循环
圈层结构
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灾害
一、地理原理、规律
地理原理
①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范 围、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 原理; ②地方时差产生的基本原 理(时间计算) ①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③热力环流原理(含三圈 环流、季风环流); ④水循环原理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地理规律
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 规律;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③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⑤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⑥地转偏向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 ②洋流模式分布规律; ③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巴丹吉林沙漠(见甲图)年降水量大约在40—80mm之间,蒸 发量超过3000mm,沙漠的海拔在1200—1700m之间,主体是 沙山和高大的沙丘。沙丘内部较为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 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乙图),沙山之间 的洼地分布着100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 多为咸水。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 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
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请在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 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 确表示上图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 间的水分交换。
( l)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 )河流中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 (3 (2 )形成原因:鄂毕河中下游地区纬度较高, 鄂毕河是俄罗斯第三大河,发源于我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沙量很小( 2分);入海口处于永久冻土层, 气温低,蒸发微弱( 2分);冻土层深厚, 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 曲折北流,最终经狭长的鄂毕湾注入北冰洋。鄂毕河河口三 水土流失微弱( 2分);入海口处峡湾较深 地表水不易下渗( 2分);河谷宽阔,地势 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 角洲很小,且发展缓慢。鄂毕河河口是世界上鱼类资源最贫 (海底坡度大),泥沙不易堆积( 2分); 低洼,利于水流汇集( 2分)。扩大原因: 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 乏的河口之一,鱼类个体小、数量少。鄂毕河中下游湿地广 入海口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冻状态,不利于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冻土消融范围不 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阔,且近年来湿地范围不断扩大。下图为俄罗斯境内鄂毕河 泥沙在地表沉积( 断扩大。( (任答其中 2分 3点,每点 ) 2分)。 2分,共6分) 中下游分布示意图。 (1)指出鄂毕河入海口处河口三角 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分析鄂毕河河口海湾处鱼类个 体小且少的主要原因。
宇宙中的 地球
自
然
地 理
自然环境 中的物质 运动与能 量交换
自然环境 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 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②聚落分布的基本规律
知道=理解 ? =会应用 ?
8
挑战自己
我, 是地理学科 大考官!
理解应用篇
要求:
1、从下面二个材料中任选一个做为命题 的背景材料(二选一) 2、试用必修1自然地理的任一原理、规律 命题,并附上答案及所考察的原理、规律。 3、选择题、综合题均可,最好是题组 4、可选择以下方式完成 a.独立完成(单兵做战) b.两人组合(双人共赢) c.四人小组(团队合作)
真题3
(3)分别说明鄂毕河中下游湿 地形成和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根据图文信息,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 一般思路:
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 的联系;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 ②回忆相关题眼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 地理原理,原理的完整表述; 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 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④按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照试题要求作答。
材料二:
(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形成过程。 (6分) (1)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 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出露地表形成湖泊。(6分) (2)分析沙丘顶部可生长植被的原因。(6分)
(2)该地气候干旱,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2分)沙丘 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 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 内部湿度较大;(2分)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 内部的水分。(2分) (3)分析该地区众多湖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8分)
我们共同在努力!
考题回放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
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1)~(4)题。
(4) 如果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 (2) (3)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 S (1) 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 A )) ( B ) 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球部分, S S 为软流层,则 (( D 模式, S线代表纬线,则 线代表地球表面, A A .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 A . 一定是岩浆岩 则 (H ) B B 作用 .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B .③表示外力作用 A .E处气温比H处高 C B .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 .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 . G 可能存在化石 . F 处气压比G处低 低 CB .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 D .①为变质作用 C .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 作用 .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DD .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